第十篇 認識自己 把握自己(1 / 3)

第十篇 認識自己 把握自己

第一節 遠大的誌向是人的生命之光

幸福來源於為事業的成功而奮鬥,而事業成功的首要前提是立誌,立下遠大而實際的誌向。遠大的誌向,是人的生命之光,是人的精神動力。

人類曆史表明人類要生存和發展,達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的目的,就需要歸助於某種精神力量的鼓舞和指導,這種精神力量之一就是遠大誌向。俗話說:“有誌者,事竟成。”這裏的誌,是大誌,是雄心壯誌,是崇高的理想。

所謂大誌,應該是人們在實踐過程逐步形成的人生奮鬥目標,它應該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設計和預見。誌向是人們追求中的目標,奮鬥中的理想。離開了追求和奮鬥,就無所謂誌向。遠大誌向,總是同未來相聯係的,是對未來可能的構想、預想和追求。但這種構想、預想,不同於毫無根據的空想。正確的誌向具有現實可能性,經過努力能夠轉化為現實性的東西。空想由於不是建立在事物的客觀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因而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想,它不可能轉化為現實。

立誌和幸福是緊密聯係的。每個人畢生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如何生活才是幸福?一個人隻要樹立了遠大的誌向,他就會把遠大誌向的實現,視為人生的價值和幸福。因此,卡耐基認為,遠大誌向是對幸福的憧憬、向往和追求,幸福是遠大誌向的實現。誌向的實現是令人神往的,是幸福的,而對誌向的追求則能喚起人們的極大熱忱,獲得精神上的充實感,這本身也是一種幸福。無數仁人誌士為了追求和實現遠大的奮鬥目標,甘願承擔艱難困苦,他們以苦為樂,樂在苦中。而那些沒有遠大誌向的人,渾渾噩噩的生活,白白地浪費自己的一生。在他們的生活中也許沒有多大的痛苦,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的幸福。

確立遠大的誌向對於我們具有重要的意義。正確的誌向,一方麵反映了人們的追求和願望,另一方麵反映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和可能趨勢。因此,誌向是一種指向未來的價值目標。

誌向作為一種價值目標,它能夠激發人們的意誌和激情,產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激勵人們以積極、主動、頑強的精神投身於生活,對人生抱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樂觀態度。

誌向,是人生前進的目標和導航的燈塔,是鼓舞人們去努力拚搏的動力。因此,立誌對於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南宋哲學家朱熹說:“大丈夫不可無氣概”,“立誌不堅,終不濟事”。他在批評當時庸俗的社會風尚時,說道:

“今人貪利祿,而不貪道義,要作貴人,不作好人,皆是誌不立之病。”北宋文學家蘇軾指出:“天下未有其誌而無其事者,亦未有無其誌而有其事者。事因誌立,立誌則事成。”“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認為:“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太,不是在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他所做事業的成功。人苟有正確的誌向,地位雖小,未嚐無大事業之成功。”“青年應立誌作大事,不可立誌作大官。”

立誌、工作、成功,這是人類活動的三大環節,是事業發展的規律。卡耐基說得好,立誌是踏入事業的大門開始,勤於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這旅程的盡頭就有成功在等待著你。因此,立誌是事業成功的首要前提和第一關鍵。卡耐基還曾說:“朝著一定目標走去是‘誌’,一鼓作氣中途不停止是‘氣’,兩者合起來就是誌氣。一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於此。”

他深刻地說明了立誌與事業成功的內在聯係。俄國的一些著名作家對立誌和理想的重要作用作了生動的闡述。托爾斯泰指出:“理想是指路明星。沒有理想,就沒有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也認為:“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我們青年人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期,樹立崇高的誌向和遠大的理想,對於一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崇高的誌向和遠大的理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是鼓舞我們戰勝艱難困苦的精神力量。

立誌要立正確的標準。從誌向的性質和層次來說,誌向有正確的和錯誤的,高級的和低級的;從時間上來說,有長期的、遠大的、正確的、具體的;從內容上來說,有社會的、階級的、集體的和個人的。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崇高的誌向,拋棄錯誤的、庸俗的誌向,並且把長期的誌向和近期的誌向、社會的誌向和個人的誌向結合起來。正確的誌向可以引導人們走上充實而閃光的人生道路;錯誤的誌向則會將人們引進利己、狹隘的人生死胡同。在當今時代,對於我們來說,正確而崇高的誌向的標準應該是符合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違背這一標準的,就是錯誤的誌向。我們的青年之所以要樹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在當前要樹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同理想,就是因為這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代表人民意誌的正確理想。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在青年時代就確立了崇高而遠大的誌向。他在中學畢業時,寫下了一篇感人肺腑的作文。這篇文章對我們的青年朋友有極大的激勵作用,我們摘錄了以下幾段:

“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方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人們隻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

“如果一個人隻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曆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證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勞動的職業,那麼,重擔就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麵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優秀的科學家總是把獻身於科學、造福於人類作為自己的崇高誌向。正是這種精神的力量,鼓舞著他們戰勝了重要困難,鑄造了他們的形象。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人、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者居裏夫人,年輕時不僅生活極為困難,就連試驗用的原料也非常缺乏,實驗室是一間不蔽風雨的破棚子。正當她在科研攻關的關鍵時刻,同她一起進行鐳元素研究的丈夫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這個意外沉重的打擊,使她悲痛萬分,但實現崇高理想的決心使她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她以頑強的意誌,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堅持科學實驗。在她丈夫遇難四年後,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並完成了《放射性論》這一科學巨著,為科學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在青年時代就立下了“我是世界的公民,應為人類而生”的誓言,堅持在實踐中兌現自己的諾言。在試製炸藥的過程中,曾發生過多次爆炸,他雖然被炸得遍體鱗傷,但是也絲毫沒有動搖他“為人類而生”的崇高誌向。諾貝爾的一生是獻身於科學的一生,造福於人類的一生。

在我國曆史上,那些民族英雄、人民英雄都是具有遠大誌向的人。夏禹為了治水,九年在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秦國李冰父子為了解決成都盆地的洪澇災害,帶領百姓治水,克服了無數困難,建成了聞名於世的都江堰。漢代民族英雄霍去病,為了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長期駐守在邊關,堅持抵禦匈奴的侵略,在戎馬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當擊退了匈奴的入侵,漢武帝準備給他大蓋府第以酬報他的功績時,他卻說: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宋代民族英雄嶽飛,離別妻母,轉戰疆場,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最後和自己的兒子嶽雲一起犧牲在風波亭上。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堅持抵禦英國列強的侵略,和清朝腐朽勢力抗爭直至被充軍到新疆後,仍不灰心,一直沒有忘記外國列強對我國的侵略,並在邊疆和當地百姓一起修水利,栽葡萄,為人民造福。

解決欲望不能滿足的問題,消除它們的有害影響,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全麵地、恰當地認識自我,適時地調整自我,培養多方麵的、高尚的情趣,提高自己諸多方麵的素質、能力,學會自我控製,從而從不幸、悲痛中解脫出來,從低級趣味中解脫出來,做一個人應當做的、可以做的而自己又有能力做的工作。當得了偉人、強人、能人,就努力去當,當不了不必掙紮著去當,做一個實實在在、平平凡凡的普通人,甚至可退它幾步,或者來一個變換,另找自己的立足之地,以便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和專長,例如從科研界轉到商界等。

如果人們能對人生在世應做和能做什麼,對人的使命等等有一個相對合理、深刻的認識,如果人們能科學地或者較為科學地鑒別、區分各種層次、各種類型的欲望,那麼當人們能夠從事自己喜愛並能充分發揮自己專長的活動、事業,而且又多方麵地培育了自己的興趣,使自己的各個方麵得到協調發展,具有豐富的個性,這個時候,其人生便會過得相當充實、有意義、人們就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有人認為,人類不可能根本改變人生的悲劇主旋律。應當承認,在欲望的升華、個性的全麵發展中,始終存在這樣一個事實:

欲望不斷滿足而又不斷地再生、新生,不可能有欲望的完全滿足。這當然是事實,是問題的一個方麵。然而,隻要人們能相對靈活地不斷調整自我,就能最大限度地獲得並享受幸福,在內心的自我感受上也能經常地有舒暢、愉悅、激昂向上的感覺。千百年來,但人們並不終年處於憂愁之中,幸福、光明、快樂、樂觀的一麵在人生中總是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在不斷地進行自我調整,與時俱進。

把人的需要從低級到高級分為5個層次的馬斯洛,講到高級需要,即友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高級需要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是心靈的快樂。這種化快樂比低級需要的滿足帶來的快樂更有價值。他說:“高級需要的追求與滿足,具有有益於公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級,就越少自私。饑餓是以我為中心的,它唯一的滿足方式就是讓它得到滿足。但是,對愛以及尊重的追求,卻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到他人的滿足。已得到足夠的基本滿足繼而求愛和尊重(而不僅僅是尋求食物和安全)的人們,傾向於發展諸如忠誠、友愛以及公民意識等品質,並成為更好的父母、夫婦、教師、公仆等等。”“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安全需要的滿足最多隻產生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無論如何它們都不能產生像愛的滿足那樣的幸福的狂熱與心醉神迷,或寧靜、高尚等效果。”馬斯洛這兩段話,講的都很精彩。它從心理學的角度證明,靈魂的快樂,高於肉體的快樂。

心靈的快樂就是精神的快樂,是精神追求的滿足。感官快樂離不開外界事物對感官的刺激,因而它對外界事物有極大的依賴性。心靈的快樂則是依賴於人自身的修養,來自主體對真善美的追求,來自自身的創造與奮鬥。人的正當的感官需求,當然是人的價值的內容之一。但是,人的靈魂的快樂比起感官快樂更有價值。感官的快樂不僅是短暫的、而且過度的感官快樂會給人帶來痛苦,會擾亂人的靈魂;而心靈的快樂是久遠的,心靈的快樂在於追求生活得更像一個人,也就是使人的價值更加得到充分發揮。心靈的快樂與理想、與未來的目標,是緊密相聯係在一起的。心理學上把快樂分為結果的快樂與目標的快樂,心靈的快樂中許多都屬於目標快樂。確立一個目標,為之奮鬥,為貢獻自己的目標因而精神上感到充實、滿足。蕭伯納曾經說:“人生的真正快樂在於:

服務於你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的;在你被扔到垃圾堆上以前,完全奮鬥的力量;成為大自然的一個力量,而不是當一個過分自私自利的行屍走肉。”蕭伯納說的這種真正的快樂,就是精神追求的快樂。追求精神快樂,是引導、促使人奮發向上的強大精神動力。

靈魂的快樂高於感官的快樂,隻有靈魂的快樂、心靈的快樂,才能稱之為幸福。

天地不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隻百年,此日了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菜根譚》天地是萬古長存的,但人活在這世界的機會,卻隻有一次!即使得享高齡,也隻不過百歲而已,何況,日子一天天地飛逝,轉眼大限便將到來。因此,有幸生存在這世界上,就要體認生命的意義,切勿虛度這短暫的一生。

陶淵明有一首“雜詩”,現抄於下: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己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是東晉時代的人,由於時局動蕩不安,遂使老莊哲學得以普及,一般人感於人生無常,而在思想上,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陶淵明的詩即可略見一斑。

他感歎人生像路邊的塵土般,隨風飄浮不定!既然大家同降生於這無常的世間,就該像手足般相親相愛,也就是《論語·顏淵篇》中所謂: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也何患乎無兄弟也?”

因此,大家應該有樂同享,隻要我有一鬥酒,就會呼朋喚友,共飲一番!

年輕時的活力充沛,一生隻會出現一次;同樣的,在一天當中,寶貴的早晨,也隻有一個。所以我們應當在這個變幻無常的人生中,像親兄弟一般和睦相處,共同尋求生活的樂趣!

休息並不是浪費生命,它能夠讓你在清醒的時候做更多有價值、有效率的事。

疲勞容易使人產生憂慮,或者至少會使你較容易產生憂慮。任何一個還在學校裏學醫的學生都會告訴你,疲勞會減低你對憂慮和恐懼等等感覺的抵抗力,所以防止疲勞也就可以防止憂慮。

何西林曾說:“休息並不是絕對什麼事都不做;休息就是個修補。”在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裏,就能有很強的修補能力,即使隻打五分鍾的瞌睡,也有助於防止疲勞。棒球名將馬克告訴過我,每次出賽之前無論如何他得睡一個午覺,哪怕隻睡五分鍾,也能夠在比賽時賽完全場,並且一點也不感到勞累。

愛迪生認為他無窮的精力和耐力,都來自於他能隨時想睡就睡的習慣。

當亨利過八十歲的大壽之前不久,有人曾問他秘決是什麼。他說:“能坐下的時候我絕不站著,能躺下的時候我絕不坐著。”

所以要防止疲勞和憂慮,重要的一條就是:常常休息,在你感到疲倦以前就休息。

什麼心理因素會影響到坐著不動而又垂頭喪氣的工作者,是什麼使他們疲勞呢?是快樂?是滿足嗎?不是的,絕不是這樣!而是煩悶、懊恨,一種不受欣賞的感覺,一種無用的感覺,太過匆忙、焦急、憂患——這些都是使那坐著工作的人精疲力盡的心理因素,使他容易感冒,減少他的工作成績,而且會讓他回家的時候還感到神經性的頭痛。不錯,我們這所以感到疲勞,是因為我們的情緒使我們的的身體緊張。

為什麼我們在思考的時候,也會產生這些不必要的緊張呢?何西林說:“我發現主要的原因……是幾乎所有的工人都相信愈是困難的工作,愈是要有一種用力的感覺,否則做出來的成績就不夠好。”所以我們一集中精神就皺起了眉頭,聳起了肩膀,要所有的肌肉都來“用力”。事實上這對我們的思考,根本沒有絲毫幫助。

碰到這種精神上的疲勞,應該怎麼辦呢?要放鬆!放鬆!

再放鬆!要學會在工作裏放鬆。

這很容易嗎?你恐怕得把你做了一輩子的習慣都改過來。

可是花這種力氣是值得的,因為這樣可以使你的生活起根本性的變化。威廉·詹姆士在他那篇題為《論放鬆情緒》的文章裏說:“美國人過度緊張、坐立不安、著急以及緊張痛苦的表情……是種壞習慣,不折不扣的壞習慣。”緊張是一種習慣,放鬆也是一種習慣,隻有去除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

第二節 你是否受人喜歡

卡耐基曾告訴我們一個有關“圓滑的史坦利”這個人的一些事。他是一個戴著太陽眼鏡、參加你的婚禮的人,而當你把結婚照片拿給朋友看的時候,他們會問,那個賭徒是誰?

在學生時代,他被認為是最聰明的人——還有誰能寫出他那種得到“甲”的論文?你瞧,他很重視分數,正如他重視朋友一樣,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他最關心的是,他是否受人喜歡。如果你屬於民主黨,他就屬於民主黨。如果你是共和黨,他就是共和黨。如果你是個法西斯黨,那上帝隻有保佑我們了。他是很會表現仁慈的人——卡耐基看過他送給朋友電影票、洋酒、任何東西,隻差沒付錢請人去馬上殺雞。

每一個人都知道“圓滑的史坦利”這個人,他為了推銷自己,什麼都做得出來,但他的方法全都錯了。

推銷自己是一種才華、一種藝術。有了這項才華,你就不愁吃,不愁穿了,因為當你學會推銷自己,你幾乎已可推銷任何值得擁有的東西。有人具有這項才華,有人就不這麼幸運了。

每天我們都在推銷——不論我們推銷的技術是否在行。

如果我們的工作跟別人有所接觸的話,推銷的意思便是說,我們不斷地想辦法使別人向我們購買或租賃,把理想的任務交給我們,及相信我們的說法。我們的私人生活中也牽涉到推銷——雖然在親密的關係中沒有這種情形存在,但在社交行為中則隨時存在。我們多數人都希望順利地找到工作,希望好看的人找他們說話,希望肉店賣給他的肉不帶肥的。生活是一連串的推銷。

你也許不希望靠股票而發大財,但誰不喜歡得到加薪?即使你學習推銷人能得到加薪,這也就值得了。一旦學到家了,你就不會再忘記了,你也許在推銷過程中會遭遇到一點挫折,但跟更大的成功比起來,又算得了什麼?

不論推銷什麼,你第一件要做的,是對一件物品要盡可能地去了解。比如說,如果你要推銷手套,你就研究手套是如何以及由什麼材料做成的,哪種手套適合哪種場合配戴,每一種型式的手套有什麼利弊。

當我們推銷自己的時候,我們必須對種種情況有所了解。

我們是什麼人?我必須提供的是什麼?我們的優點在哪兒?缺點呢?別人對我們有什麼反應?我們的目的何在?

這些探測性的問題,必須以我們所認識的最確實的方式來回答,因為它是設立一個推銷計劃的基礎,不論政治界或商業界都一樣。每一個人都必須找出自己的答案、他的特點、他的風格。跟你親近的人士,也許不好意思指出你的缺點:奇裝異服,不良習慣等,因此當你在考慮推銷自己的最佳方策時,不得不誠實地對自己評價一番。

“你要推銷自己的第一個對象,是你自己。”心理醫生羅西諾夫說,“你愈練習好象對自己很有信心,就愈能造成一種你很行的氣氛。你必須感覺到,你有權呼吸,占據一個空間,並感覺到很自在。”你的態度全部反應在你的舉手投足之間。

一個感到自在的人,就會坐在整個椅麵上,而不會隻坐邊緣上。如果他是個高大的人,他就不會縮著脖子。“推銷自己中可信程度的關係,遠超過任何你要推出的產品或觀念。你必須有辦法直直地盯住對方的眼睛,使他深信你是個可靠的人。”

一個人要推銷自己,必須先看清楚他是誰,其次是判斷對方對他的看法。看起來不利的情形,幾乎總是可以轉變得無關緊要或成為優點。舉例說,讓我們看看1960年總統大選的時候,約翰·肯尼迪和理查·尼克鬆的電視辯論。在那之前,許多政治分析家都認為肯尼迪處於劣勢。他年輕,比較不出名,天主教徒,非常地富有,波士頓口音太重。但是,在熒光屏上,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心平氣和,說話很快卻輕鬆的人,麵孔新鮮而討人喜歡。在他旁邊,尼克鬆看起來飽經風霜,緊張,不自在。他眼睛的黑圈,似乎顯示出他不是一個光明正大的人,據說就是由於這次的辯論,這種在美國大眾之前的推銷,而改變了人們的看法,轉而喜歡肯尼迪。

在推銷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的外表非常要緊,而且永遠不可忽視。“如果你有一張大大的麵孔,五官至少有一項非常醒目,對你很有好處……詹森總統的大耳朵就是個例子。”

柯爾達在他所著的《權力》中說。

許多調查表示,體型高大瘦弱的人,幾乎總是變成國際電信電話公司的總裁。這並不是說,如果你是個矮胖的人,就應該被送到一個荒島上去。比如查理士·布郎遜,葛達梅爾,兩個人在事業上都很成功,但他們的麵孔都不漂亮。但對你的外表,要確實注意,充分利用你的優點。上高級理發店,減肥十磅,把西裝燙一燙——盡一切方法,也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別人喜歡和你在一起的那種人,因為在別人麵前,他們會跟你說話,看到你。

在推銷中,有時候,你必須盯著對方看。如果對方要買的是一種著名公司所出的高級產品,他們通常喜歡推銷員特別強調該產品帶給人高級身分的感覺;如果推銷員戴的是高級的表,穿的是名貴的鞋,就會給對方一種買到貴重物品的印象。他們喜歡聞到堆在四周的鈔票味道。

但有時候這種闊派的作風,卻會收到相反效果。有些人不喜歡這種珠光寶氣的作風,因為他們會覺得,他們花了太多的錢,去維持推銷的珠光寶氣,所以貨品一定是貴得很。對這種顧客,保守的服飾比較理想。

你的外表可以而且應該隨著對方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要做一個耐心的聽者,而且要聽聽自己的聲音。你的聲音聽起來如何呢?在電話上,以及在麵對麵的場合,你的聲音常常會透露你心中的意思和感覺,即使你口是心非。也要注意你說話的韻律:高頻率的聲音,聽起來有一種緊張和擔心的感覺,但聲音太低沉也會有一種壓力沉沉的感覺。

錄音機,是一種發現你的說話聲音聽起來象什麼的器材。

如果你不喜歡你所聽到的聲音,就應該不斷練習,直到有一種具有信心、堅定、不含糊的語調為止。我們的聲音並非都能象克朗凱(美國著名電視新聞播報員)的聲音那樣動人,但我們可以培養一種聽起來舒服,而又不會使對方領會錯意思的說話聲音。

“你必須以你的顧客的語言來說話。如果你對雙方都有所了解,才會大有益處。”。華格納說,除了留心你的聲音聽起來如何,還要注意你所使用的字眼。如果你是個大量使用詞語的人,要當心並非每一個人都聽得懂,而且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枯燥無味——即使他們同意你所說的主題。

要設身處地變成對方,想辦法找出對方所要的,然後就采取適當的舉動。這位顧客要的是豪華的轎車?那位顧客隻對省油的汽車感興趣?一旦你認為已經找到了答案,就馬上計劃好你要采取的方式。這種技巧既明顯而又困難,要經過很多嚐試和錯誤,才能學到家。

試著忘掉你自己,全心全意地貫注在對方的身上。(很可能他也極想對你造成一種好印象。)如果你想象別人落入水中,才能去除你的緊張感,就盡管那麼做吧——即使身為總統的一些人,據說也采取這種方法。

“通常,我的方法很謙遜”,爾文·之摩曼說,他是一家大營造商的老板。“但偶爾你也會碰到一個顧客,你覺得必須以不同的方式來對付。”最後,之摩曼簽了一個大工程,對方以邪門的做生意方式而聞名,不但對美國人沒有好感,而且常常口出惡言。“我立即就看出來者不善,”他說,“他是一名盜匪,他也希望我是個盜匪。如果我表現得太謙遜,那我隻有走路了。”

人們喜歡跟一個他覺得是同類、而且覺得自在的人做生意。因此,多數大的買賣,都是在打高爾夫球或喝馬丁尼的時候完成的。學習跟別人交際。即使當你不特別想推銷自己的時候,哪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如果推銷不是學習跟別人相處,那又是叫什麼?如果你不跟別人相處,等到你愈老,就愈糟糕了。”

決不能低估任何一位顧客。並非每一個有錢人身上戴著金筆和金表。失去一筆交易最快的方式,不是開價太低,而是以為對方付不起更高的價格。

多賣點力氣是不錯的。例如,在找工作的時候,盡可能把你成功的例子呈現出來。對一位藝術家或作家來說,這種過程是傳統性的;但對其他人來說,這同時可以很有效地表現出你如何解決一個特殊的問題。如果你曾幫忙創造了一項產品,你應該拿出照片來,加上一段簡短的文字,說明該產品優於其他產品的特點。常常,一種視覺上的印象,會比單是文字的說明,更具有深刻而長久的效果,而且也會比你的自傳強得多。

就推銷來說,男女並非平等的。“女人比較容易承認她應該穿得比較象樣一點或接受訓練,因為女人生來就習慣於采取被動的方式,”華格納說,“而男人比較不容易聽取別人的意見,比較不容易改梳別種發型、改結別種花樣的領帶。”

話又說回來,因為體質的關係,男人也有其他的優點。要推銷任何東西,你必須有所主張,然後貫徹下去——這種能力,在男人身上比較容易發現。

“我在一家修道院待了十二年,”一位女士說,她目前是位高級職員,“結果,當我開始推銷的時候,每當有人跟我說話,我就鞠起躬來。我一再地道歉。假如我發高燒,我就說對不起。假如我的老板發高燒,我也說對不起。如果外麵下雨,我還是說對不起。”學習推銷你自己的必要一課是,有辦法看出你自己的錯誤和缺點,但你也必須學會判斷你什麼時候有權為一些不太順利的事情不負責。男人比較可能知道什麼事情他們必須負責,什麼事情可以不理會。

一家大雜誌的廣告經理說:“推銷是一種你不會在朋友麵前那樣表現的行動。當你推銷一項產品的時候,你要對方買下來,你要對方把你看成一個誠實、真摯的人。常常,當你說到‘推銷’的時候,你跟他們之間,就出現一道無形的鴻溝。你必須使別人相信,你有一種特殊的東西,是他所需要的。”

要常記住,信心是很重要的因素。在推銷奢侈物品——

藝術品,貂皮,珠寶上,信心所占的比例,更是其他方麵所不能比的。具有三十多年經驗的珠寶商古斯洛說:“不論對方所付的是一塊錢或十萬塊錢,他要的是確實有那個價值的東西。珠寶商必須信用可靠,所賣的東西必須貨真價實。現在尤其如此,我們的顧客,最主要的考慮因素是價格。在過去,購買珠寶是一項比較羅曼蒂克的舉止,但你必須使買方相信,你告訴他們的是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