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1 / 2)

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教學園地

作者:黃利書

【摘要】《電子技術基礎》是理論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也是為以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很重要的一門課程,但目前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狀況不容樂觀。如何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這門課程知識,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經驗,對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教材內容的選擇、課程教學方法以及課程評價等方麵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

隨著電子產品新技術的迅速發展,職業教育對課程改革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電子技術課程原有的教學模式越來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主要的問題在於:教學目標不符合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采用“理論教學+輔助實驗”的教學方法效果不佳,以期中、期末理論考試為主的考核方法沒有起到激勵作用,“學”與“用”嚴重脫節,有些內容“學了用不上”,有些內容“學了不會用”,而有些要用的內容卻沒有學。為解決現存的問題,迫切要求我們進行課程改革。

一、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目標:知識夠用、學生會用、擴展實用、企業能用。

1.知識夠用

《電子技術基礎》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多,有些內容也較為深奧,應根據所要開設的實操課程所需知識,強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對難理解,應用少的內容可以略講或不講,降低難度,使大部份學生都有信心和決心學好本課程。

2.學生會用

職中學生本身基礎差,如果能讓他們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就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應增加實驗實踐課的課時數,從元器件識別、工具儀器的使用,到電路故障檢查、實用電路製作等實操內容,從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能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通過實踐鞏固理論知識,從而提升他們的技術能力。

3.擴展實用

結合《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最基本部分與其他電子製作工藝有關知識安排一些課外製作或課外閱讀,如《電子報》、《無線電》、《家電維修》等專業性的雜誌刊物,對中上層麵的學生,進行適當的知識麵、技能麵拓展。

4.企業能用

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應向國家勞動部門的職業技能鑒定考核標準靠攏,了解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性。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除了應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外,還應該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和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共事、遵守紀律、自我管理、不斷進取、認真、有責任感等素質,讓企業覺得這個人能用,具有應用現代科技手段自學和創新等通用能力。以專業技能為重心,紮實培養學生各方麵技能素養,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質量。

二、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材內容改革

傳統教材太強化多而全的功能,對入學的學生不分層次、不分將來的就業工種,不了解學校實驗室裏麵的情況而統一使用一本教材。筆者認為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是要求教材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實用性。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本校實習設備的有無、設備數量的多少、教學條件好壞、教學水平高低、師資力量是否充足等情況,編寫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沒有條件的學校,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學校實際,大膽對教材內容進行改革,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對於理論講解和實習的教材量究竟各占多少比例視各校具體情況不同,應按理論夠用、技能側重的指導思想,去選擇知識內容。教學的安排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有些內容較枯燥,要穿插在興趣較濃的章節中。

我校有一個電子電工實驗室,具有配套的實驗儀器設備。本課程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以第一章《晶體二極管及整流電路》為例,本章共安排6課時理論課,6課時實驗實操課。實操課安排如下:晶體二極管的簡易測量1課時,半波整流與全波整流特性對比實驗1課時,整流濾波電路安裝與實驗3課時(包括示波器的使用),用發光二極管製作小電筒(1課時),小製作沒有完成的利用第二課堂活動課繼續完成。這樣的實驗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整流濾波電路的焊接與製作,學會了用萬用表測量電阻、電壓值,用示波器觀測整流及濾波輸出電壓的波形,了解濾波電容參數對濾波效果的影響,小製作也提高了學生學習電子的興趣。

三、中職《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課程結構的改變,引發了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形式等一係列的連鎖變革。我們過去重視講課的係統性,認為講得越細致越好,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和餘地,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好。因此要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