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靈通的財路廣(1 / 3)

信息靈通的財路廣

水汙染的商機

L君從一個土裏土氣的山西山伢子變成名副其實北京城裏的企業家,誰能想到,給這位山裏人帶來好運氣的竟是一篇有關水的報告文學。

“水,生命之源,正在遭到人類的嚴重汙染。”“水質下降問題在我國北京、天津、沈陽、廣州……等許多城市都普遍存在,並呈逐年嚴重的趨勢。”讀過劉貴堅的報告文學《中國的水汙染》中這些觸目驚心的描述,不少人緊張了一陣子,但隨即被嘩嘩的自來水逐漸衝淡了。而L君卻輾轉反側,仔細讀過幾遍,他受到了震動和啟發,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太重要了。後來他叩開了作家劉貴賢的房門,自我介紹後,直截了當地要了一本《中國的水汙染》,並表示要研製一種“壺”,自來水往裏一放,立即變成純淨水,具有淨化、滅菌的功能。聽起來像是神話,但隻要敢想、敢闖,神話也會變成現實。從那以後僅二個月,“壺”問世了,並已形成批量投放市場。

財 富 點 拔

水汙染是一個老生常談、婦孺皆知的問題,但是我們從汙濁的河水中嗅到的隻是不堪入鼻的臭味,而精明的商人不單嗅到了臭味,更多地嗅到的是商息。L君當初也同我們一樣,對之熟視無睹,而一篇報告文學進一步刺激了他的嗅覺,促使了壺的問世,也創造了一個神話。

有心人利常來

1990年9月,河南舞陽市工藝美術公司經理宋先生在法國考察時,在一家公司看到一枝仿幹花和滌綸花樣品。他感到很奇怪,便向主人打聽為什麼擺幹花。主人告訴他,仿真花盡管鮮豔奪目,但流行了十多年,人們已普遍感到厭膩。從產品銷售來看,仿幹花有在西方流行的趨勢。主人一句無意的話,引起宋經理的思考。他聯想起幾年來工藝人造鮮花訂貨量每況愈下的情景,意識到了人造花市場正在發生著變化。這枝仿幹花不正是一條產品更新的絕好信息嗎?

回國後,他憑著記憶立即組織計人員進行研究。經過5個月的日夜苦戰,設計出幾十種仿幹花滌綸花樣品。結果,該產品一拿到1991年春季廣交會,便格外引人注目。意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外客商爭相訂貨,訂貨額達250萬元,占河南外貿口岸工藝人造花訂貨總量的5/6,成為全國同行業訂貨量最大的廠家。

財 富 點 拔

這件事告訴我們,麵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信息就是效益,信息就是財富。誰掌握和占有了準確的信息,誰就有了主動權。否則就會被別人甩在後麵。宋先生稍一留意,就撿到了一條市場信息,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也許某一天,宋成海的仿幹花大規模占領法國市場時,該法國公司想破頭皮也想不到這一大敵是由於自己無意中的一句話招致的。

“狀元紅”市場細分

河南省上蔡酒廠生產的“狀元紅”,是已有300年曆史的名酒,古方釀造,省優產品,行銷全國,遠銷國際市場。

1981年,“狀元紅”以古老名酒的資格,再度進入上海市場。然而“狀元紅”並沒有旗開得勝,沒有“紅”起來,反而成了滯銷貨。

上蔡廠於是“狀元紅”在上海的特約經銷單位——黃浦區煙酒公司一起,認真研究,走訪調查了幾家酒店,聽酒店老板介紹,青年是上海瓶酒最大的消費者,他們購買瓶酒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送禮,初次到戀人家做客,總要帶上幾瓶好酒孝敬長輩。第二是裝飾,布置新房時,在玻璃櫃裏放幾瓶名酒,以顯其風雅。中檔酒最暢銷。

根據調查,上蔡廠決定:以青年消費者為目標市場;以“禮品酒”、“裝飾酒”為主要銷售產品;以中檔價格為定價策略。他們又在《解放日報》和《文彙報》上連續刊發文章,對“狀元紅”加以介紹。幾天之後,人們爭相購買,“狀元紅”終於在上海市場走俏。

財 富 點 拔

此例說明,市場營銷的前期調查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收集到公眾的態度、反應,獲取商品信息,以便有的放矢地製定營銷策略。

另外,還必須研究市場細分戰略。所謂市場細分,是以消費者需求為立足點,依據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差異性,劃分出不同的消費者群體。

記者也可發大財

台灣某報記者受命采訪大陸著名國畫家李可染,當他興衝衝地來到李寓時,方知李可染已乘鶴西去。因某種原因,李公辭世的消息尚不為人知。這位記者探得這一情況,心中怦然一動,馬上趕往榮寶齋等寄售李可染書畫之店堂。一見大喜,李公絕筆書畫仍原價掛在那裏。記者馬上電告自己親屬,傾全家之力,把大筆款項電彙北京,將李可染生前寄售的書畫盡數買下。時隔一月之久,港台以及海外士才知李公仙逝。待他們紛紛趕到北京,欲購李可染生前親筆書畫時,李公絕筆墨寶早已黃鶴杳杳了。而購得李可染公書畫的這位台灣記者,一念之間就成了巨富之翁。

財 富 點 拔

“處處留心皆學問”,信息的價值就在於人的運用。在商業活動中,一要能發現信息,二要會用信息。有了這兩條,你便可以走入財富的大門了。

嗅覺靈敏的陳嘉庚

本世紀初,30歲的陳嘉庚在新加坡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最早經營的是罐頭廠。

有一天,他從一個英國職員那裏聽到英國一家股份公司在新加坡高價收買橡膠園的消息,便以企業家的敏銳眼光,看到這項事業的廣闊前景,立刻轉而投資經營橡膠園。到20年代初,他已有橡膠園5000英畝。這時,一個巨大的逆浪向他衝擊而來。由於種植橡膠本輕利重,英商、日商紛紛擁來。一時間,膠園遍布南洋,產量大幅度增加,市場供過於求,價格開始下跌。陳嘉庚的膠廠也因虧損而部分停產。

在不利的形勢下,陳嘉庚並不退縮,而是通過仔細的分析,從滿天陰霾中看到無限的光明。他認為,橡膠用途之廣無與倫比,20世紀將是橡膠的時代,眼前的生產過剩和利潤減少隻是暫時的。而且,南洋一帶的橡膠業是英國政府的重要稅收來源,英國殖民者決不會坐忍膠價繼續下跌。於是,陳嘉庚作出一個大膽的決策,就在人們紛紛出賣膠園、膠廠的時候,他決定把願意出讓的膠廠立即承接過來。他看到馬來西亞等地,花了30多萬元買下9所膠廠,又花了10多萬元擴充這些膠廠的設備,自己原有的膠廠也都進行修整和擴充。同時,他到熟膠製造多為英商獨占,而自己的膠園隻能提供橡膠原料,便又投資10萬元擴大橡膠熟品製造廠。

不出陳嘉庚所料,1922年11月,英國政府強令限製橡膠生產,膠價開始回升,橡膠業恢複了生機。

財 富 點 拔

盡管商人都知道產品價格降後會升、升後會降的規律,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很好地運用這一規律,總是被供求波動所支配。陳嘉庚通過仔細分析,從黑暗中看到了橡膠市場的曙光,於是頂風行動,果斷出擊,一舉買下了9所膠廠,並更新設備,最後終如所料,膠價回升,這時就可想象,陳嘉庚是否會發財。

“維他奶”的由來

1973年,羅桂祥因業務關係到上海辦事。一天晚上,他在上海青年會舉辦的晚會上聽了一個外國人的演講,結果成為他一生事業的轉折點。

演講者是美國駐南京的商務專員失利安,講題是:“大豆——中國的乳牛。”他說:“中國貧窮,牛奶屬於珍品,多數人無緣飲用。但中國人口仍能維持增長,完全歸功於大豆。蛋白質豐富的大豆取代了乳牛的地位……。”這次演講深深印在羅桂祥的腦海裏。他想,何不利用“中國的乳牛”來製“奶”呢?1939年,他和四個友人集資組成香港豆品公司,經過多次試驗,“維他奶”終於研製成功。

第一批維他奶產品是在1940年3月9日問世的。但第一天隻售出九瓶。雖然醫藥衛生署署長大力支持,並下令政府醫院以維他奶代替牛奶供三等病房的病人飲用,然而並不為市民所歡迎。香港人認為,豆奶是寒冷食品,喝了會瀉肚,也有人嫌它有腥味不易入口。加上包裝又和牛奶一樣,當作牛奶的代用品,有錢人寧肯喝牛奶而不喝維他奶,因此銷路始終打不開,每天隻能賣出三、四百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