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檢索與國際聯機檢索
計算機檢索是利用大型電子計算機,進行情報資料的獲取、加工、存儲,為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者提供快速、準確的情報資料查詢服務。
國際聯機檢索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和人造地球衛星,借助一個特定的聯機檢索係統通過遠距離的人機對話,為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者在國際範圍內查找所需的、存儲在該係統中的各種情報資料。這種檢索方法在聯機方式上與Internet網上的遠程文件傳輸功能類似。
國際聯機檢索是獲取世界範圍商用數據庫資料的手段,一般按檢索時間計費。通常情況下,費用包括版權費、數字衛星通訊費和國內微波中繼通訊費。
通過國際聯機檢索,發現與發明者可以進行追溯檢索(即查找最新資料與追溯過去某個年代的資料)和一般文獻檢索(即無時間限製的文獻,經濟數據、研究動向),可以獲得訂購原始資料複印件服務(通常40%的文獻在國內無原文,需通過終端向聯機係統訂購)和定題情報服務(根據發現與發明者預先確定的檢索策略,長期保存在檢索係統主機中,每當數據庫增加或更新記錄時自動按檢索式檢出最新文獻,並按期郵寄給用戶)。
計算機檢索與聯機檢索概述
用大型電子計算機處理科技文獻信息是從本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1954年,美國海軍所屬的一個武器裝備研究中心,利用IBM—701型電子計算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科技文獻檢索係統,開始了計算機檢索的曆史。
一、國外計算機檢索與聯機檢索概述
在美國海軍首創了計算機檢索NOTS係統之後,電子計算機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科技文獻量的紊亂度也迅速上升,科技情報危機日趨嚴重。為了擺脫這個危機,使發現與發明者能最大限度地利用人類發現與發明成果,減少重複研究,各國開始研究與開發本國需要的計算機檢索係統。六十年代美國洛克希德導彈宇航公司的情報人員研製成功人機對話,發明了DIA-LOG檢索係統。美國國立醫院圖書館發明了MEDLARS係統,這是以醫學科學和技術為主體的情報檢索係統。該係統至今為止仍是世界上最具有權威的醫學、生物學文獻數據庫。
七十年代,數據庫技術和衛星通訊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使科技文獻檢索進入了情報—電子計算機—衛星通訊三位一體的階段,出現了國際聯機情報檢索係統。這個係統跨國界與洲際,使人工檢索需要幾天、幾個月、幾年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幾分鍾、幾十分鍾內完成。讀者或用戶足不出戶,花費十幾分鍾時間,就可以瀏覽當今世界上數以千計的刊物、學術論文和會議記錄等。
八十年代,發達國家的國際聯機網絡和檢索終端已深入到鄉鎮和農場。一個農民可以迅速獲得世界農業科技成果,並且可以把自己在發明過程中碰到的難題送到有關的專家手中,得到他們的幫助。
九十年代,以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為基礎,光纜為骨幹的大容量高速度電子數據傳輸係統——“信息高速公路”首次在美國提出(1991年由美國國會議員阿爾·戈爾提出現為美國副總統。)它又叫“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來自數據庫的各種信息,經過光纜主線,通過光纜支線和多媒體終端,以聲音、圖像、文字、數據等形式被用戶接收。由於信息在經濟發展中具有“倍增器”的作用(當前有人認為,社會淨產值=各部門投入總和×信息流量),克林頓政府非常注重這一領域的建設,並根據變化的形勢,中止了超級對撞機的研究,從總體上停止了星球大戰計劃的繼續實施,低調維持國際空間站研究計劃,把資金投向信息工程技術,試圖建立起世界上最先進、最龐大、最發達的“信息高速公路”,使計算機檢索達到新的境界。在目前世界具有的200個左右聯機檢索係統中,較大的約100個,著名的不足十個,前三名的檢索係統是:DIALOG係統、ORBIT係統和ESA—IRS係統。
(一)DIALOG係統。該係統是美國洛克希德導彈宇航公司創建的,它的總部在加利福尼亞PaloAlto,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聯機情報檢索係統。它裝備了總運算能力達1400萬條指令的大型計算機;擁有207個數據庫,儲存信息占全世界機存總量的1/2以上;文獻存儲量為8000萬篇以上,占全世界總文獻量的50%左右;它幾乎收集了全球的公開出版物,包含40多種語言;擁有一個名叫SSIE的數據庫,存儲了當今世界近兩年內完成的發現與發明課題和正在研究的課題;它與美國Tymnet和Telenet兩大衛星通訊網絡相聯,用戶遍及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個城市。
(二)ORBIT係統。該係統由美國係統發展公司經營,是世界上第二大文獻檢索係統,總部在加利福尼亞的SantaMonica。1960年係統發展公司開始研製“文獻目錄信息的聯機分時檢索軟件,成功後便以此名作為係統的名字。1974年與TYMNET和TE-LENET相聯,對美國、加拿大、歐洲和亞洲開展聯機檢索服務。1987年脫離係統發展公司與INFOLINE合並,總部設在弗吉尼亞。它擁有120個文檔、0.6億篇文獻,約占全球1/4,每月更新20萬篇;有80多個數據庫,以化學、石油、生物化學、環境科學、安全科學等方麵的信息齊全而出名;約有20個文檔與DIALOG係統相重。該係統提供全天服務。
(三)ESA—IRS係統。該係統創建於1965年,由歐洲航天局情報檢索服務中心運營,是歐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三的國際聯機情報檢索係統,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附近的Fracasti。係統擁有兩台SIMENS—7865Ⅱ型大計算機,與ESANET、TYMNET、EU-RONET信息網相聯;有數據庫90多個,存儲文獻為0.5億篇,以獨家經營“法國科學文摘”和“原材料價格”數據庫為特色;兩套檢索軟件,分別用CLL語言和ESA—QUEST語言與歐州共同體成員國和世界各國聯機。
二、我國計算機檢索與聯機檢索的發展
我國計算機檢索的起步較遲,但發展較為迅速,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這方麵的建設。1980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情報研究所等部門與香港中國海外建築公司裝備了DTC—382型檢索終端,通過香港大東電報局與國際通訊衛星TYMNET、TEIENET網絡相聯,與美國DIALOG係統、ORBIT係統和ESA—IRS係統聯機,邁出了我國與國際聯機檢索的第一步。
1983年初,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與意大利的有關部門達成協議,開展中意遠程數據通信業務。同年9月正式與ESA—IRS係統聯機,開展檢索工作。
1989年,與瑞士的PATASTAR係統聯通。以後又與美國BRS係統,德國STN係統相聯。在短短的12年中已有國際聯機終端130多個,分布於全國50多個城市,引進國外聯機係統120個,可使用的數據庫約800個,文獻量超過2億篇,為發現與發明者提供了有效的檢索服務。
於此同時,不少科技情報單位設置了幾十種文獻磁帶,利用本單位的計算機建立數據庫,為需要者服務。較大的文獻磁帶是由上海情報所引進的世界專利索引;機械委情報所(原)引進的“科學文摘”、“機械文獻題錄”、“工程索引”、“金屬文摘”;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引進的“科學引文索引”、“會議論文索引”、“可檢物理學情報通報”;原石油部情報所、原冶金部情報所、原化工部情報所分別引進的“專利索引”、“化學文摘”、“世界鋁文摘”等等。此外,我國已製訂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CNII)”計劃。首期創建由信息通信網和信息資源網組成的經濟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