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和大氣記錄在其中運動的物體所產生的幹涉波陣麵的各種係數,宇宙的亞量子場也是如此。海洋和大氣具有巨大但有限的圖像貯存能力,而亞量子場的貯存能力無論怎麼看都是無限的。這種場可以記錄和貯存一個又一個的波陣麵而不丟失信息,原因就在於幹涉圖像疊加的能力。圖像疊加形成多維,而且這種多維原則上是無限的。由於宇宙的潛在能量海洋的廣度和深度,因此在其中產生的波形能夠記錄物質與一般的全息介質不同,宇宙的全息記錄是永久的。由於水和大氣分子的運動包含著地球引力等多種耗散力作用的影響,因此海洋和大氣在丟失它們的波形圖像,這樣一來,海洋的表麵結構和大氣的細微結構就逐漸趨於平伏,隻是不時地再現一下,甚至記錄在全息盤上的圖像也可能由於盤的化學物質蛻變而消失。但是,亞量子場的潛在能量不受耗散力的影響:除了量子和量子組態外,沒有什麼能幹擾始基能量的狀態。然而,量子和量子組態隻能使波形圖像複雜化,而永遠不能抹去這些圖像。

雙向傅立葉轉化過程表明兩個分立的實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但這在某種程度上會使人誤解。在現在的情況下,所謂會有分立的物體或事件彼此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量子就是一個“事件”,也是在場中的一種擴散過程。作為一個分立的事件,這個量子是一個微粒;作為場中的一個要素,它又是一種波。實際上,量子既是微粒又是波:它是一種與周圍介質相互作用的實體,但與它相互作用的這種介質又是它自身的延伸。

亞量子全息場動力學假說斷言物質波形痕跡,這種波形記錄是完全的和永久的,它在空間和時間中對物質能量的進化不僅僅是已知實體的展開,而是某種真正新奇的事物在一個自相一致的圖像中的突現。

五、反饋效應

亞量子全息場動力學假說可檢驗的結論是,有來自亞量子場的信息反饋,這是一種在嚴格意義上的信息反饋。這裏,信息(information)顧名思義地“內構成”(“in-forms”)信息接收者。

正像給“相互作用”這個術語下定義一樣,當我們使用“內構成”這個術語時一定要當心。在宇宙的基礎層次上,量子和亞量子場是一個東西,因此,我們隻有在涉及量子分離的、類似實體的方麵時,才能談論來自外包場的反饋。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場和量子才“相互作用”;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與場的相互作用才可以被說成是通過限定量子狀態而“內構成”量子。當然,量子的狀態可以被全係統的相互作用所限定,這一點和當前物理學理論的結論完全一致。這是量子理論的基本概念,所有這些理論都從一個已知量子在其中相互作用的整體中得出量子的狀態來,從邏輯上看,這個整體就是整個宇宙。

u_在亞量子全息場動力學假說中,有一個關於是什麼構成整個宇宙的一個擴大了的操作上的定義。所以在研究物理過程時忽視潛能不僅相當於忽視一個國家領土下的黃金,也相當於在研究大海表麵波濤的動力學時不考慮大海的深度一樣。

m在亞原子層次上,場和量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可觀察到的量子狀態的二象性,但在一般微觀層次上,場所產生的“內構成”係統不那麼明顯。微觀物體比較獨立自主棗它們由各種動態作用力決定,這些力的作用並不取決於場的微觀結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分子、細胞和器官層次上,與場的相互作用不規定係統的基本狀態,而是規定它們的狀態參量的軌跡。

即使隻是進化而不是係統的基本狀態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可能仍是十分明顯的。動態係統理論家們已經證明,在全部或部分地受混沌吸引子支配的複雜係統中,微小的漲落起核化作用並決定係統狀態的進化棗“混沌動力學”、“分叉理論”、“蝴蝶效應”都是使這個過程為人所知的時髦話。實際上,在所謂的“分叉點”上,來自場的細微反饋能夠有效地改變各種係統狀態的概率分布,這樣的“刺激”足以使進化有效並前後一致。本來隨機分布的概率的任何微小變異都會改變進化的過程,從圍繞著現有動態穩定狀態的隨機進化變成潛在穩定性的有效層麵上的有序進化。

但是,“內構成”究竟是如何通過來自場的反饋而實際地發生的呢?合理的假設是,這種效應是由某種形式的能量完成的。信號畢竟總是由能量攜帶的,而信息本身最好被定義為加在通過信道流動的能量上的構型。但是,從亞量子場中流出的是哪一種能量呢?這個問題提得很適當。我們已經看到圍繞著謝爾德雷克的主張展開的爭論,他認為形態發生場並不攜帶能量。在亞量子全息場動力學假設中,我們麵對三種選擇,來源於亞量子全息場的反饋會傳遞:

a.通常形式的能量;

b.尚不知道形式的能量;

c.根本就沒有任何能量。

這些選擇都是可能的。並非所有為物理學所知的場都攜帶通常形式的能量,有虛能,也有與動態作用力無關的量子概率場。後者的一個例子就是狀態矢量場,這種場在數學上的定義是薛定諤狀態函數ψ(x1,x2,x3……xn)的平方。這個函數把變量X限定在狀態空間的每一個點上,但這並不意味著在x處的物理意義上的“功”是由一個能量矢量來完成的。

不涉及已知動態作用力的效應同樣存在於微觀層次。我們在前麵已經考察過相當多這樣的效應,最近關於這些效應的流行解釋是根據“細微能量”作出的。研究這些細微能量的機構(例如門寧格基金會的國際細微能量和能量醫學研究會)已遍及世界各地。由於某些細微能量可以轉化為極低頻或極高頻的電磁輻射(例如由高壓輸電線或地下水流產生的場),因而並非所有的效應都可能符合這種現成的解釋。迄今為止還知之甚少的能量場,包括某些數千年前就已知道而且現在仍然使用古老的術語來表示的場,如陰和陽、氣、瑜珈的生命力、生命氣息、宇宙能、生物能等等,還有所謂的“金字塔”能和“奧戈”能,也都需要重新予以考慮,它們的效應有許多可以在受控的實驗中再現,並為大多數人所感知。

毫不奇怪,細微能量可以由人感知(與物理儀器不同,生命係統可以對量子層次上的能量勢的改變作出反應),但是僅僅感覺到這些能量並不能揭示這些能量的性質。然而,把所有的細微能量限於電磁波範圍內,或把它們歸之於僅僅是幻像,顯然為時過早。可能有一些形式的能量不屬於已確認的範疇,但也是物理力的真正表現形式。

按照亞量子全息場動力學的假說,包含在來自亞量子全息場的反饋中的能量屬於真正的但非通常形式的能量範疇。我們所討論的能量是基本的能量,所以它們規定了能量的標準定義,它們是宇宙的初始能量,顯能不過是這些能量的特殊現實化。要想根據已知的能量場給這些基本能量下定義,就像試圖根據狗尾巴上的毛給狗下定義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否定性的話來下定義:包含於亞量子全息場反饋中的能量,既不是純粹潛在的,也不是完全現實的。它們是從宇宙最深的能量海洋中浮出的細浪,這個能量海洋遠不止是一種消極的貯存器,而是進化過程的積極的參與者。

盡管試圖給場反饋所攜帶的能量命名有困難,甚至也許是徒勞的,但我們能夠也應當給場本身及其效應命名。這樣做有一個實用主義的考慮:提供一種簡單明了的參考材料並可以促進對相關現象的研究。既然我們現在準備進行研究,我們就應當引入一些指導性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