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宇宙起源和進化的新理論
我們在建立關於自然和經驗等主要領域的“準總體圖景”的嚐試中已確認出“缺少的因素”,現在我們將要探索當我們以這種新的眼光審視這個世界、萬事和我們自身時,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統一圖景。
我們已經發現,這個缺少的因素就是一種能夠說明自然界的秩序和組織連續地進化的有序化原則。這樣的原則不可能是盲目的機遇,無論這個世界是如何構成的,機遇可能產生差異性,卻不能產生一致性。這個原則也不可能是另一個範圍的實在中的某種先在秩序,因為這種秩序既是不可檢驗的,也是有限的。而進化必定是無止境的,並且必定發生在整個宇宙中。
能夠說明自然界進化的有序化原則的探索已經導致產生一個新的科學領域棗一種稱之為亞量子全息場動力學的“真空物理學”。世界“自下而上”形成秩序,並不意味著它是由其部分機械地集合而成的,這個特殊的“底層”並不是部分,而是一個整體棗有亞量子全息場的整個宇宙。這是通過其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使自身形成秩序的整體係統。這是在回顧探索統一理論的曆史時已經獲得的一種看法。
闡明的統一理論就產生了一幅世界的特殊圖景,這是一幅宇宙的圖景:宇宙中的現象不斷地得到一種宇宙記憶場(即ψ場)的信息。這種反饋產生ψ效應,即有一種微妙的提示引導“現在”與“過去”一致。這種效應增加了進化過程的效率,也導致了進化產物之間的一致性,還促進了對新事物的探索。這種充滿記憶的,自相一致的,且富有變革性的宇宙圖景可能使我們感到既陌生又驚奇,或者可能使我們感到異常熟悉。健康的直覺往往被正確的理論所證實,這是一種證實我們最好的直覺的好理論的標誌,“原來如此”的經驗常常是證實過程的組成部分。
不論它是陌生的和令人驚奇的,還是異常熟悉的,都要重新考慮這個進化著的宇宙的主要領域。首先,我們探索作為一個整體的宇宙的進化;其次,考察物理世界中的各種現象,把它們綜合在一個框架內進行解釋;再次,研究生物界;最後,轉向人類的經驗領域,在那裏我們會對意識世界的迷人景象作統一說明。
量子、有機體和其他物質,因為我們的宇宙不是一個整體等於部分之和的那樣一個機械的宇宙,即使某個有序化原則適用於整個宇宙係統,這個係統的有序也不會是其部分的秩序之和,宇宙的秩序不同於物質。事實是,宇宙作為一個整體,並不是特別明顯地非隨機有序的,單是機遇本身不會產生使宇宙能夠產生某種複雜性的宇宙常數。人類不僅看到了這種複雜性,而且實際上說明了這種複雜性。這些宇宙常數被精確地調諧,以保證生命的進化,對這一事實還沒有得到合理的解釋。因此讓我們來看看,作為適用於宇宙起源和進化的最新理論的亞量子全息場和量子真空相互作用假說是否能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
一、總體解釋
新的啟發之光首先照在了宇宙學固有的巨大謎團之上:宇宙為什麼看上去如此令人驚異地獨鍾生命?正如在前麵已經指出的,這個謎涉及到宇宙的基本常數的精確和諧。宇宙的物理學對生命的生物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的偏向助長了科學共同體中的不尋常的幻想的興起,它似乎不允許作理性的解釋。
當然,對大爆炸宇宙學來說,宇宙的物理學常數為什麼會在宇宙之初如此出現是無法理解的:宇宙從中出現的母基超出了標準劇情說明書的範圍。但是,對最近的多周期宇宙學來說不是如此。如果宇宙不是在大爆炸中誕生,而隻是在一次“爆炸”中重新誕生,那麼就可以知道關於宇宙從其中出現的母基的一些情況。也可能宇宙母基已經被在我們的宇宙之前出現的宇宙“內構成”了,宇宙可能從先前的宇宙那裏繼承了某些特征。
這樣的繼承(或遺傳)是完全可能的,隻要存在物理介質,並且能夠把“親代宇宙”的特點傳到“子代宇宙”。如果當前的探索是走在正確的軌道上,那麼就存在這樣的介質,它就是以真空為基礎的亞量子全息場。如果這種場不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產生的,而且如果它是對所有曾經創生的宇宙具有永久記憶的,那麼它就能夠把先前宇宙的痕跡傳輸到我們自己的宇宙,我們的宇宙就不是在空石板上誕生的:真空能量海就將有先前宇宙痕跡的編碼。
讓我們來描畫這一宇宙記憶是如何運作的。以真空為基礎的亞量子全息場與先前宇宙的共同進化導致了生命過程與使生命成為可能的物理先決條件的共同諧和,物質、生命和場的神聖之舞獲得了一種宇宙協調性棗在不可思議的漫長的時間過程中,舞中之舞伴學會了接受花樣更佳的步伐,因而相互之間更加和諧了。
在每一個連續相繼的宇宙中,原子和分子,細胞和有機體變得適應於左右它們進化參量的基本常數,這些常數又變得適合於在每一個宇宙中進化的原子和有機體。這樣,在每一個宇宙的爆炸開始時,充滿記憶的量子真空就精確地從爆炸的大尺度同一中(這種同一產生了具有恒星的星係和具有行星的恒星)產生出了那些小尺度的偏差,從而又精確地合成了具有精確相互作用力(這些力能把分子和細胞,以及在適宜的星球上的整個生物圈內的生命有機體產生出來)的物質。
這是一個具有啟發性的假設,它告訴我們,宇宙(誕生於約150億年前的大爆炸中)之所會精確地偏向於生命的進化,是因為我們的宇宙是作為先前宇宙的長序列的一部分而出現的,它在正在演化中的“元宇宙”(metauniverse)的持久母基中展開。
若果真如此,我們能問元宇宙自身在什麼時候誕生的嗎?它在我們的宇宙之前多久呢?對這一問題令人信服的回答已經超越了經驗科學的範圍:它要等待神學家和神秘主義者的直覺。不過,科學對這一問題也不是完全無知的,即使它不能告訴我們“第一次大爆炸”發生的確切時間,但它能告訴我們它是怎樣發生的,並告訴我們某些大概情況。
在這裏,俄羅斯宇宙學家A·林德(A.Linde)的理論是中肯的。他指出,第一次大爆炸可能是一次網狀的爆炸,它可能有好幾個不同的區域,在其中它像一個湯氣泡,在氣泡中有幾個更小的氣泡粘聚在一起。當這個氣泡破裂後,更小的氣泡分離開來,其中每一個都將形成一個獨立的氣泡。這就是在第一次大爆炸時可能發生的事。那次宇宙爆炸有許多區域,其中每一個都將膨脹成一個不同的宇宙。區域的大小和潛能的多少是有差別的,它們中產生的絕大多數宇宙在其中都不可能存在星係、恒星、行星和生命,但是在許多這樣的宇宙中,其中有一些可能具有活力,在其中發現自己的宇宙就是這樣的宇宙。很明顯,我們的氣泡足夠大並且是顆粒狀的,因而產生了星係和恒星,而有些恒星還具有行星,至少有一個行星上還有生命存在。這不可能僅僅是巧合:我們決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宇宙都進化出來。
根據第一次膨脹的這一理論所作的計算顯示,在初始爆炸的區域內的後繼氣泡具有極大可能同樣地包含著進化潛力,這將會把特性的幸運巧合之謎轉移到第一次膨脹。
然而我們能比這走得更遠,做得更好:我們能證明,宇宙現在的特點並不是由於簡單的偶然性造就的,而是在前後相繼的宇宙過程中進化出來的。如果把這一圖景添加到以真空為基礎的全息場上,就獲得了這一結果。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這個場對於解釋宇宙中相距遙遠的部分如何會顯示出相同的結構和相同的進化模式是必需的。以光速傳輸的信息不可能把相互遠隔約150億光年的地域連結起來,但在真空中傳輸的波卻能辦到這件事,它們比光速快得多,也許(如果俄羅斯人的扭力場理論是正確的)是光速的10億倍。這樣,以真空為基礎的全息場就把宇宙的所有部分都“通知”到了,從而保證了它所及的範圍內的一致性。
我們能夠說明,全息場可以把一個“宇宙氣泡”的信息攜帶到另一個去:周期的“爆炸”不摧毀真空的前存亞結構(pre-existingsubstructure)。作為基礎的大宇宙(mega-universe)中的跨周期記憶不僅保證了整個同一宇宙周期內的一致性,而且還保證了跨越周期的正在進行中的進化。由於每一個嬰兒宇宙都接受了先前其雙親宇宙的積累信息,所以每一個正在出現的宇宙都比先前的宇宙更加適合於生命的存在。由爆炸產生的宇宙的先後序列產生了一條學習曲線,我們自身的這個宇宙也是從一係列宇宙中產生出來的,它在誕生時被它的先行者的軌跡所“內構成”,因此它如此與生命的要求高度地相協調,這一點也不感到奇怪。
這幅自我創生和自我記錄的宇宙圖景與很古的時代起就存在於人類意識中的直覺是相符的。不同類型的文化關於創生的神話都認為,可觀察到的宇宙中的事物和存在物是作為宇宙的基本能量的具體化或精華而出現的,從其原初的源一直流傳下來。物理世界是來自更為微妙的世界的能量振動的一種映射,而該世界又是更更微妙的能量場的映射,這一主旨貫穿於絕大多數神秘主義的教義。
在印度的優波尼沙中,最初的源泉是與宇宙一起誕生的能量致密空間,這就是所謂的阿卡沙(Akasha)。阿卡沙充滿所有空間,並產生了存在於其中的一切東西,它彌漫於氣、火、水、土中,並是它們的基礎。在開始時隻有阿卡沙,最後隻剩下阿卡沙。阿卡沙變成了太陽,地球,月亮,恒星和彗星;它也變成了動物和人類的身體,行星和一切存在著的事物。在一個過程結束時,任何東西都將融回阿卡沙,在下一次再重新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