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謀學修煉智慧(續)
謀而不詐∶智謀學行為戒律
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
——《漢書·司馬相如傳》
一、果敢立斷,戒猶豫不決
當機立斷者,遇事不慌,善於觀察動態,提出果斷的措施,弭亂於無形。如果無超人的魄力,勢必難以應付瞬息萬變的局麵;辦事猶豫,總有前後之憂,卻無應對良策,則隻有身陷泥潭,坐以待斃。遇事從容,沉穩於心,則會萬變而不驚。所謂善處者,即遇非常之事而冷靜處理,權衡利弊,從而解脫自己於水火,處之泰然而有度。
1.臨陣操琴,諸葛亮輸仗不輸人
機勇者,臨危不懼,臨難不驚,冷靜沉著,鎮定乃爾,諸葛亮的“空城計”,即顯示出戰略家的膽略。
三國時期,吳蜀兩國經常聯兵攻打魏國。這便是蜀將諸葛亮的“聯吳抗曹”政策。公元208年,曹操占領荊州後,統帥水、陸兩軍數十萬,揮師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東吳。東吳與劉備聯軍,共同抗擊曹操。周瑜和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有四患,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大戰勝利後,諸葛亮便乘機占領了荊、益兩州,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麵,他自己也功拜丞相。公元223年,劉備死後,他便輔佐劉禪,主持軍國大事。
馬謖是蜀國的將領,得諸葛亮器重,升任為參軍。公元229年,諸葛亮興兵攻魏,命令馬謖督諸軍為前鋒,與魏將張大戰於街亭(今甘肅莊浪東南)。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節製,指揮失宜,最後為張所敗。諸葛亮的興兵計劃遭到破壞,被迫退兵漢中,將馬謖抓捕入獄。
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很惱火。但魏兵在大將軍司馬懿的率領下,卻窮追不舍。諸葛亮畢竟是少有的政治家、軍事家。他一方麵揮淚斬馬謖,以震軍威,以嚴軍紀,同時他又冷靜地思考對策。他想,以自己的兵力直接迎戰司馬懿,毫無勝利的希望,如果倉惶逃跑,司馬肯定繼續追殺,可能要當俘虜。在此千鈞一發之際,左思右想,諸葛亮迅速做出軍事布置:急喚關興、張苞,分付他倆備引3000精兵,急投武功山,並鼓噪呐喊,虛張聲勢。命令張翼引兵修劍閣,以備走路。命令馬岱、薑維斷後,伏於山穀之間,以防不測。並命令將所有旌旗隱匿起來,諸軍備守城池。命令將城門大開,不要關閉,每一城門用20軍士,脫去軍裝,打扮成一般的平民百姓,手持工具,灑掃街道。其他行人進進出出,沒有一點兒緊張的表現。吩咐完畢,諸葛亮自己身披鶴氅,頭戴華陽巾,手拿鵝毛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來到城樓上憑欄而坐,然後命人焚香操琴,顯得若無其事,安然無恙。司馬懿前鋒部隊追到城下,卻不見城內一點兒動靜,隻見諸葛亮在城樓上彈琴賞景,感到莫名其妙,“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諸葛亮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不敢貿然前進,便暫停下來,急速報與司馬懿。大將軍司馬懿以為這是謊報,便命令三軍原地休息,自己則騎馬飛馳而來,要看個究竟。果然,諸葛亮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悠閑自在,根本沒有什麼恐懼和驚慌的表情,又見他左有一童手捧寶劍,右有一童手執塵尾,就像平常在自己家裏一樣。再看城內外有二十多名百姓,正低頭灑掃,不緊不慢,旁若無人,沒有戰鬥的氣氛。司馬懿看後,倒吸一口涼氣,覺得城內肯定埋有重兵,諸葛亮坐在城頭是便於指揮,如若攻伐,說不定就會中諸葛亮的計,有進無出,歸於失敗。如若停下觀察,說不定又會被諸葛亮包圍殲擊,死傷慘重。諸葛亮智多謀多,不可不防。司馬懿越想越怕,便急速策馬回到軍中,立即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調頭轉向,望北山路而退。
2.以靜待動,秦國最會雪上加霜
晉國國君姬詭諸(史稱晉獻公)去世後,留下遺囑立龐妾驪姬的兒子奚齊為晉王,由此晉國發生了爭奪王位的內亂。當時流亡在秦國的晉公子夷吾看到這是爭奪王權的一個好機會,便派人求見秦國國君,請求放他回晉國。
秦國國君嬴任好(史稱秦穆公)也看到這是擴張秦國勢力的好機會。所以,對夷吾的歸國要求滿口答應,並允諾他還將派秦兵護送他回晉,幫其奪得晉國,但條件是夷吾必須對秦國有所感謝。夷吾看到如果不答應秦國的要求,不僅不能得到秦國的支持,甚至可能連晉國也回不去了,很可能還會因此喪命於秦國。
為了能實現回晉稱王的願望,夷吾毫不猶豫地對秦穆公說:“如果我能立為晉國國君,就將晉國的河西一帶八個城拱手送給秦國作為報答。”
秦穆公聞言大喜,立即派軍隊護送夷吾返回晉國,並幫他登上晉國國君的寶座。
誰知夷吾登上晉國國君的寶座後,十分後悔當初答應將河西八個城割讓給秦國,便決定不履行諾言。他派使者丕鄭前往秦國,對秦國幫助其登上君位表示感謝,但閉口不談割讓河西八城之事。
秦穆公一看晉國有意食言,十分憤怒。
晉使丕鄭害怕秦穆公遷怒於己,忙向秦穆公解釋說:“這次背叛秦國,撕毀協約的主意都是晉國謀臣呂甥等人出的。現在晉人實際上是傾向了另一晉國公子重耳,而對夷吾並不喜歡。大王不如先召呂甥等到秦國扣押起來,然後再將重耳護送歸晉,逐出夷吾,以報毀約之仇。”
秦穆公覺得丕鄭說的有道理,便下令護送丕鄭回晉國,召呂甥到秦國。
呂甥看到秦國突然召自己赴秦,便覺事出有因。經過分析,便斷定是丕鄭向秦王出的主意。為了保住性命,呂甥將心裏的懷疑告知新上任的晉惠公夷吾。
夷吾聽說丕鄭竟然向秦穆公出主意對付自己,立即下令逮捕丕鄭。經過審訊,丕鄭承認確有此事。夷吾便下令殺死了丕鄭。
丕鄭的兒子丕豹逃到秦國,對秦穆公說:“晉國國君沒有仁德,不善治理。人民已經十分憎恨他了。秦國可以趁機出兵討伐它。”
秦穆公望著複仇心切的丕豹,不緊不慢地說:“如果人民對晉國國君都已經怨恨了,他還怎能那麼平安無事地就誅殺朝中大臣?能有威信和權力下令殺手下大臣的,就說明其國內的局勢還是比較安定的。現在出兵晉國,恐怕還不是時候。”
秦穆公雖然沒有采用丕豹的建議,但仍然將丕豹留在秦國,暗中重用。
幾年後,晉國乘秦國發生大饑荒的時機,發兵進攻秦國。秦穆公便用丕豹為大將,自己親自隨部隊前往去抵抗晉軍。
韓原一戰,晉軍大敗。晉國國君夷吾被俘。
秦穆公本欲殺死夷吾,夷吾的姐姐,也就是秦穆公的夫人百般求情,才決定放夷吾回晉,但條件是必須將河西八城割讓給秦國,並將太子送到秦國作為人質。
夷吾無奈,隻得答應秦國的全部要求。
秦穆公終於獲得了河西之地,擴大了秦國的勢力。
二、智而謀之,戒奸詐不仁
“智謀”合二為一則為處世待人之本,立身求存之術。若智而不謀則事難成,人難立。智謀之人,常用人間正道,輔以謀略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奸詐之人,即使懷有謀略之技,也難達到他們成功的目的。不仁之舉,即使有謀術在心,最終也會落得人財兩空的結果。
1.不擇手段,隱奸升官
李林甫為了向上爬,施出了奸詐、無恥、陰險的手段。
唐朝時,對官員的選任有很嚴格的程序,就是科舉得中,還要經過吏部考選。李林甫鑽營當上了吏部侍郎,掌握選考官吏的大權。不久,就幹出了一件巴結權貴,撈取政治資本,表麵裝得正直不阿,暗地裏作奸的事來。
吏部每年考選官吏,放榜公布。一次,在放榜前,玄宗的弟弟寧王,暗地裏拿給李林甫一個十人的名單,要他以優等列榜首放官。在選官中走後門,當時也是嚴禁的。
李林甫看到勾結寧王的機會來了。他接過名單,心裏高興,臉上裝作為難的樣子,說:“王爺一定知道這事不好辦,何況一下子開出十人來!”
他心裏說:“別說十個人,二十個人我也給你辦。”
不等寧王有什麼表示,李馬上說:“王爺把這件事交給我,說明王爺信任我。王爺是皇家,為皇家辦事,還能怕擔責任?”這一番話,當然讓寧王高興,在他那尊貴的臉上,對李林甫顯出撫慰的神色。李林甫又從這種神色中算出另一個主意。
“王爺,就這樣吧!為了維護朝廷的法紀,也壓壓別人借機行私,請你允許我從這十人中任挑出一人,當眾駁回,留到下次列為榜道,舉薦個好任所。”李林甫在這般說時,把內心的奸詐全隱起來,表現出的是一副忠誠、恭順、幹練的模樣。
寧王心裏自然高興了,真把李林甫看成是忠心為朝廷辦事,又能幹的人,便大加讚賞。
出榜那天,李林甫當眾說:“某人托寧王說情,這是敗壞朝廷選官,不能容忍!此人不能選。”話一落音,人人吐舌,相互傳說:“李吏部,連寧王情麵都敢駁回,真是正直清明。”更有人說:“他這官當得真硬,一定深受皇上寵幸,不然,能有這膽子?”這事傳到玄宗耳中,龍顏大悅,心裏說:“朝中有這樣的大臣一定要重用。”
李林甫就這樣,既徇情枉法,又能隱奸偽忠;既鎮服了朝野,又討得了寧王和玄宗的歡心。
走貴婦人的門路,不惜以身伺奉,借機施陰謀,又是李林甫的絕招。
朝中宰相裴光庭的夫人是武三思的女兒,別看她已是徐娘半老,可仍風流不羈。李林甫把她看做可用的釣餌,變著法接近她,眉來眼去,便做了這個老婦人的情郎,盡力以身伺奉。
沒幾年,裴光庭病死,宰相缺位了,李林甫就讓武氏為自己謀相位。給她出主意:“現在皇上貼身大太監高力士,不是從武家送入宮中的嗎?他必來吊喪,你趁喪懇求他,必然能行。”高力士來吊喪了,武氏果然涕淚交流替李林甫求相位。
武氏同李林甫的醜事,高力士早有風聞。他哪敢向皇上保舉這個人當宰相。但是,武氏畢竟對自己有恩,不應承又不好,隻有虛偽應承,見機行事。不久,經蕭嵩舉薦,玄宗拜韓休為宰相。高力士把消息傳給武氏。李林甫聽到這一消息,心中不快,但轉念一想又有了新主意。
李林甫馬上去拜見韓休。一見麵便說:“裴相逝去,宰輔缺位,我向皇上推薦你繼任宰相,皇恩準了。詔書遲遲未發,是因為蕭嵩反對,他拖延擬詔書。反正詔書一二日就到,我是來賀喜的。”
韓休真不知該怎樣感激李林甫了。對真正推薦他為相的蕭嵩卻十分仇恨,埋下了韓休與蕭嵩二相不和的禍端。韓休一即相位,便向玄宗推薦李林甫“有作宰相之才”。一方麵是為“回報”,一方麵是心機用盡,厚黑稱絕。
2.齊人巧諫,“海大魚”三字服心
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又是孟嚐君田文的父親。他開始隻是一名將軍,在孫臏大敗龐涓的馬陵之戰中立下戰功,後被封為丞相,一時間權傾當朝。他的封地原來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後改封於薛(今山東膝縣東南)。為了顯示他的權勢,田嬰決定在他的封邑薛建立城廓宗廟。他的多數門客以為這樣做不好,紛紛來勸阻他。可田嬰一句也聽不進去,後來,索性對負責傳達門客意見的人說:“如果那些反對我築城的人再來口羅嗦,就不要給他們通報!”
命令一下,果然前來勸說之人不見了。
一天,有位齊國人要求見田嬰。他見傳達官一臉的不耐煩,便說道:“我見丞相隻說三個字。如果多說一個字,我就甘願受烹刑!”
傳達官覺得這個人實在有趣,便破例通報了田嬰。田嬰也懷著好奇的心情答應見見這個人。
這個人飛快地走到田嬰麵前,吐字清晰地說了“海大魚!”三個字,然後調頭便走。
田嬰急忙阻止道:“客人請不要走!”
“小人不敢拿生命來開玩笑!”這人邊走邊回答道,連頭也沒回一下。
這次可輪到我們這位丞相大人著急了,他忙讓侍者把這人拉回來說:“沒有關係,請您把話說明白吧!”
齊人端詳了一下田嬰,仿佛要掂量一下措辭似的,然後從容地說道:“您沒聽說海裏的大魚嗎?它們在水中優哉遊哉,漁網兜不住它們,魚鉤兒釣不到它們。但是,一旦它們落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就連小小的螞蟻都可以任意欺侮它們,您覺得我說的對嗎?”
田嬰點點頭。
齊人看田嬰聽得入了神,便接著說道:“如今,咱們齊國就是您的‘海’,您的‘水’啊。齊國如此厚待您,庇護您,那麼又有何必要在薛築城呢?可話說回來,如果您一旦失去了齊國,就像大魚離開了水一樣,就是把薛城修得接上青天也是毫無用處的啊!”
這一番話入情入理,田嬰從心裏服了,他馬上下令,把建築薛城的工程停了下來。
三、智謀有方,戒處世無義
詭謀,內在於心就是對具體事物的謀劃;外在於行動就是對許多事物的操縱。智謀之人,常能心存智術,處事公正合理。無義之人,心懷不正之術,行與世無益之事,雖有智謀之技,最終也不會實現自己的目標。出正義之師,佩上智謀之劍,才能立於天地之間。奸邪之心,即使運用詭略,也得不到對世對己有益的結果。
1.奸詐成性,曹操恩將仇報
三國雄才曹操,在民間口碑中是奸詐人物,其原因之一,就是他那句“寧叫我負天下,不叫天下人負我”的話和他的某些做法造成的。其中誤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更讓世人痛罵。
漢末戰亂,董卓廢嫡立庶,扶陳留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以便挾製,各路諸侯沒有不切齒痛恨,英雄豪士沒有不想殺死董卓的。毫州(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以獻寶刀為名,欲借機刺殺董卓,被董卓識破後,匆匆逃出京城,向家鄉奔去。
董卓見曹操膽敢對自己行刺,大怒,畫圖形、發公文到各州縣,懸賞捕捉。曹操行至中牟(今河南中牟)時,被軍士懷疑捉住,送往縣裏。縣令陳宮原先見過曹操,所以命人打入大牢,傳令第二天押往京師請賞。
當天夜裏,陳宮來到大牢,打開枷鎖,與曹操一起逃走,欲跟隨曹操幹一番大事業。曹操沒想到死裏逃生,大喜,同陳宮一同騎了快馬,向家鄉跑去。
晝伏夜行,走了三天,來到成皋(今河南滎陽)一帶。曹操說:“這裏有一富家名呂伯奢,是我父親的至交。我們前去投奔怎麼樣?”陳宮非常高興。二人來到呂氏莊上,通報姓名,呂伯奢迎出莊來,見了曹操就說:“你已闖下大禍,怎麼還到處亂闖?”曹操說打算回家募兵討伐董卓。呂伯奢說:“你父親已外出逃難去了,你回家也白搭。”說著來到莊裏,住下敘談。過了一會兒,呂伯奢說:“家中無好酒款待遠客,待我去鄰莊沽酒,回來暢飲。”說著騎驢走了。
曹操生性多疑,坐了一會兒,對陳宮說:“這呂伯奢非我至親,是否會貪圖賞金,報官來捉我們呢?”陳宮說:“不會吧?”正在這時,堂後傳來“霍霍”的磨刀聲,連陳宮也不由得起了疑心,二人悄悄潛到後麵去偷聽,聽到磨刀人問:“綁起來殺,還是不綁就殺?”二人相視大驚,曹操說:“先下手為強!”於是二人拔劍在手,殺向後堂,將磨刀人和呂伯奢家中老小八口全部殺死。等搜到廚房時,看到一頭豬被綁在地上,才醒悟過來磨刀人說的是要殺豬。陳宮後悔不迭,說:“您太多疑了,枉殺這些無辜之人。”
二人見闖了大禍,馬上騎馬匆匆逃去,剛出莊園,便看到呂伯奢騎驢背酒而來。剛想隱蔽,哪知卻被呂伯奢望見,高喊:“吾侄要去哪兒?”曹操和陳宮隻好迎上前去。曹操說:“我有罪在身,不敢久留,怕久了連累於您。”呂伯奢哪裏放他們走,執意拉他們回去。見二人執意要走,隻好把酒壺送與二人。陳宮慚愧不已。
出去不遠,曹操忽然拍馬回來,到了呂伯奢麵前,說:“老伯看誰追來了?”待呂伯奢回頭時,曹操抽出劍來,將呂伯奢砍下腦袋。
陳宮一見大驚:“剛才已誤殺了人家家人,如今為何又殺了他?”曹操平淡地說:“這老人回到家中,見一家人都死了,必會報官追來,我們不就更危險了?”陳宮氣憤地說:“明知錯了還殺人,真是不義呀!”曹操笑了笑說:“我這人做事,寧肯我對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讓天下人對不起我。”
當晚,二人住在店裏,曹操沒事兒似地倒頭便睡,陳宮卻翻來覆去睡不著,他原以為自己找到了明主,哪知投靠的卻是這麼一個不仁不義之人。把這樣的人留在世上,必然成為世人的禍患。想到這裏,他拔出劍來,就要向曹操砍去,但又一轉念,他也曾殺過董卓,想為國家幹一番大事業,我殺了他,會落得天下人閑話,不如偷偷離他而去吧。乘曹操正在死睡,陳宮收拾了自己的東西,另投他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