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進退自如地做人(4)(2 / 3)

兩個不同的人,同時遷到一個小鎮。第一個到了市郊,在加油站停了下來問一位職員:“這個鎮裏的人怎麼樣?”加油站的職員反問:“你以前那個鎮上的人怎麼樣?”“他們確實糟透了,很不友好!”“我們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第二個到了市郊,也在同一個加油站停下來,問了同一個問題。加油站的職員反問:“你以前那個鎮上的人怎麼樣?”“他們好極了,真的十分友好!”“我們這個鎮上的人也一樣。”

可見,在人際交往中,對別人的態度和別人對你的態度事實上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是一樣的。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我們往往能夠從別人的臉上讀到自己的表情。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際交往中的預期,即態度是決定交往成敗的心理根據。

從這個例子中還可以領悟到什麼呢?我們不能要求他人與自己一樣,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和經驗來衡量他人的所作所為,要承認他人與自己的差別,並能容忍這種差別。不要企圖去改變別人,這樣做是徒勞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宋代文士袁采說過:“聖賢猶不能無過,何況人非聖賢,安得每事盡善?”人與人在日常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現或大或小的失誤,這時不應橫加指責,大聲嗬斥,而要做樂道人之善,多看到他人的長處。成功的交往是人人希望的。把握交往成敗的關鍵在於調整你自己的期待。把別人想象成天使。你就不會遇到魔鬼。

孔子說“無求備於一人”。在日常交往中,若他人未能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有什麼過錯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切不可懷恨在心。因為,怨恨不僅會加深人們之間的誤會,影響友情,而且會擾亂正常思維,引起急躁情緒。

其實,在當今的人際交往中,人們都有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你怎樣看別人,別人就怎樣看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否則,對方就會感到不平衡。所以,如果你事先對他人有一些消極的看法,那麼,這些看法勢必會無意識地流露出來,表現在你的語言或行動上。而對方覺察到你的言行後,也會做出相應的反應。

凡事都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一想,這樣或許能夠理解他人的所做所為。要真正做到隨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你就必須提高對自身素質的要求,全麵展現自己,多看他人長處,原諒他人過錯,原諒他人的素質與涵養,這樣你們的友誼之樹才會常青。有句古話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是人生一極樂法。在道路的狹窄之處,應該停下來讓別人先行一步。隻要你心中常有這種想法,那麼你的人生就會快樂安詳。

操縱自己的命運

劉開渠大師年輕的時候,生活在上海,生活非常困窘,常常為一頓飯發愁。他的鞋前麵裂開了一個口子像鯰魚的嘴,他既沒錢買新鞋,也沒錢縫補。

一日,劉開渠畫了一隻老虎,拿到街上賣。一個外國人看中了這幅畫,想買,就問:“多少錢?”大師說:”500美元。”

外國人覺得500美元太貴,便說:“能不能少點兒?”大師說:“不能少!”一邊說,一邊將畫撕碎了。

外國人吃了一驚:“年輕人,你怎麼撕了它呢?多可惜呀!500美元不賣,少賣點兒也行啊!你是生氣了吧?”

劉開渠平靜地說道:“先生,我沒有生氣,這畫我要價500美元,說明我認為它值500美元,你跟我講價,不願出500美元,說明在你眼裏它不值這個數,也認為它不好。所以,我要繼續努力,下次畫好一些。這次畫得肯定不行,所以我撕了它,重畫,直到顧客認可為止。”

可那時劉開渠還不是大師,隻是個普通的、默默無聞的青年。他那時候太窮了,太需要錢了,可他沒有降低自己追求的標準,沒有讓物質的誘惑幹擾他的最高追求。他追求的不是錢,他追求的是藝術境界。

就是這個心態,使劉開渠日後成為一代雕塑大師,當上了中國美術館館長,主持雕塑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浮雕,留下了許多傳世經典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