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善待自己的一切(4)(3 / 3)

因為現代人違背了這種自然的原則,以自己的極微空間為生存目的,所以“取”的人生才會隨帶痛苦,這是毀滅性的不健康精神。打個比方來說,這是將必須向外界異性行使的性欲勉強壓製下來,用自慰的方法發泄,所以可說是非生產性的態度。

若欲活在現代社會之中,人人都必須想到“取”,雖然如此,如果要說“取”是人生的主要目的,這又是另一回事了。雖然我們活在這種社會之中,但是仍能抱著“造”的熱情活下去,這才是人的本能。所謂“造”或“取”都不是思想或道德的問題,其決定關鍵完全在於精神的健康狀態。

將人的生存態度趕向“取”之方向的社會要因,但是這裏所指的隻是很容易將人趕向,至於願不願意被趕向,這就全憑各人的自由了。

精神健康之人都能包容外界社會,包容之後站在自己目前所站的立場向著社會去發揮創造力。換句話說,這種積極的精神構造和原始人的精神之間並無任何不同。

在多數人的感覺中,外界是供人獲取金錢、地位或學曆之用的狩獵場,簡而言之,這是唯利是圖的人。

如果有人能埋沒於“造”的行為之中,我們當可將他比諸為一個雕刻家,而外界就是雕刻的材料,他自己則是雕刻用的鑿子或雕刻刀,以自己為鑿子去雕刻外界,這便是勞動,在人際關係之中來說,這便是愛或友情。

那麼,他們對地位和金錢的看法又是如何呢?因為他們對於這些外界的存在物具有主體性,所以隻要不是麵臨當前的饑餓,他們就能不將這些外界物放在眼裏,可是他們並非不要、並非拒絕,如果唾手可得,他們仍會不客氣地取來的,因為他們要了之後,就能使自己把它更具高度的性能而便於使用。換言之,他們隻會為了“造”之行為的方便,也僅為了創造自己這一個行動者去“取”。以上這些話並非道學先生的說教,凡精神健康的人一定皆能憑著本能這樣做。

常有人說現代的社會是優勝劣敗、生存競爭的社會,無可否認形式上的確如此,這也難怪,因為可資分配之物有限而且分配不公平。

但是,我們是否真將這一個社會當作生存競爭的場地呢?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因為隻有精神的健康狀態才是決定此一問題的因素。

凡是以“取”為目的者,都不得不與他人相對立,因為對於“量”的欲望無限而所存在之量卻極其有限,在這種人的感覺之中,人生必將是一個戰場,社會必將是一個生存競爭的場地。

凡是以“造”為目的者,任何人都不會與他對立,因為人的建設性、熱情是不可能彼此相衝突的。同時所有的他人,都是愛的創造行為之對象,隻要有精神上的主體性,所有的他人都會成為自己內部存在的一部分,對於這種人來說,社會絕非生存競爭之地,就是再勉強自己,也不能把人生當作一種競爭。

如果你的意識之中有了或多或少的生存競爭之感覺,那麼你的精神就有或多或少的扭曲,你就是以“取”為目的。如果你的精神在青年時代裏就處於這種狀況之下,我不得不說這真是致命性的不幸。所以凡是埋頭於“造”的人,他對任何人都不會產生對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