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印金融合作的動因及製約因素分析(1 / 3)

中印金融合作的動因及製約因素分析

宏觀經濟

作者:張盧鴿 胡列曲

【摘要】在後金融危機時期,發達國家市場相對低迷,中國與印度作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通過在新興市場內部尋求和挖掘新的增長點,中印兩國經貿合作增長迅猛,中印金融合作迫在眉睫。在機遇與挑戰麵前,本文探討了促進中印金融合作的動因,以及製約兩國合作的因素進行分析,並對未來的進一步合作提出建議。

【關鍵詞】金融合作動因製約因素對策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普遍疲軟,中印繼續片麵地強調與發達市場的經貿關係,容易形成對發達經濟體的依賴性與依附性,不利於增強自主性和獨立性。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印作為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在金融領域合作的推進,將對未來的世界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本文旨在從現實條件出發,在對現實有的合作動因和製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可開展的中印金融合作的方式。

一、中印金融合作的動因

(一)中印兩國戰略互信,發展雙方合作

2013年5月19日李克強總理首訪印度。雖然兩國的曆史遺留問題未解決,但是中印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中印麵臨著歐美出口市場的衝擊,亞洲內部貿易的提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中印沒有理由不在目前困難重重的全球經濟環境下,加大經貿聯係的步伐,此次出訪進一步推進中印雙方互相了解和信任。

印度政府也在不同場合多次表態“中印並非對手,兩國應該重新安排關係”,中印應從“對抗競爭”過渡到“合作競爭”,認為中印“合作中的競爭”是雙贏的選擇。

中印兩國在政治戰略上,相互信任,為發展雙邊貿易合作和金融合作奠定良好的內部環境,如果亞洲兩端的兩個國家在各自崛起的過程中互相支持,從“龍象之爭”到“龍象共舞”也將指日可待。

(二)經濟持續增長,貿易增長勢頭強勁

同屬新興經濟體的中國和印度,不僅在金融危機中率先複蘇,還對世界經濟的恢複和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近十年保持著10%以上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印度也超過7.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預測,2013年中國、印度經濟產值同比增長率分別將達到8.2%和6.0%,均高於美國1.5%及歐元區0.2%的增長率水平。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態勢,為中印開展金融合作提供所需的基本經濟能力,為金融合作的深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表1來看,雖然印度占中國進出口份額比較小,貿易總額處於增長的狀態,除了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雙重影響,中印貿易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但在2010年中印雙邊貿易實現了強勁的反彈。從在最近六年貿易總額的增長率可以看出,中印兩國貿易保持較高的增長,更是在2007年貿易總額增長率達到54.5%,其中中國對印度的出口增長率更是達到64.8%。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經貿合作日益緊密,兩國間的貿易地位在不斷提升,照此發展勢頭,2015年雙方有望實現兩國領導人設定的1000億美元貿易目標。金融合作成為兩國迫切的現實需要。

(三)中國堅持“走出去”,投資空間大

由於中國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對境外投資,從表2看出,除2009年和2012年外,中國對印度對外直接投資(FDI)呈現上升的趨勢,2012年中國在印度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額為1.54億美元,是2007年的7倍。2012年12月底,印度對中國實際投資4.86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406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4.5%。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印度對外直接投資(FDI)呈現小幅下降趨勢,印度對中國的投資量也不是很大,2006~2011年印度對中國的投資額在3000萬美元到5500萬美元之間徘徊,雖然印度吸收中國FDI比例不高,但是呈現增長的趨勢。中印雙邊投資的增長明顯落後於兩國的貿易的增長,中印兩國在投資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印度在信息技術、製藥領域具有比較優勢,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方麵具備比較優勢,通過優勢互補,不僅可以提高雙方的投資水平,還可以促進本國資源優化配置。

(四)金磚國家合作機製為中印金融合作提供新平台

中國與印度作為金磚五國中的成員,金磚國家合作機製推動並深化中印兩國之間的金融合作。在金融機構合作上,金磚國家共同簽署《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製金融合作框架協議》,各方以本幣形式相互提供信貸額度,包括資本市場,以增進金磚國家銀行機構的合作,為金融機構和企業進入各國資本市場提供支持,促進各國經貿關係發展和擴大貿易規模,有助於金磚國家間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2012年3月,金磚國家共同簽署《金磚國家銀行合作機製多邊本幣授信總協議》和《多邊信用證保兌服務協議》,製度上推進金磚國家間本幣結算與貸款業務,為建立健全的貿易結算支付體係奠定良好的基礎。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的設立,這將有利於調動資源、基礎設施和可持續發展項目,並補充現有的多邊和區域金融機構不足。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的推出,減少對美國國債的依賴,改變外彙儲備投資方向,提高投資收益率,這也有利於提高金磚國家的彙率和資本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