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戰略審計之於公司的必要性討論(1 / 2)

戰略審計之於公司的必要性討論

財會園地

作者:馮麗琳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認識到審計的重要性。在企業中,傳統的內部審計主要關注財務報表的真實性與完整性,隨後,安然事件使人們認識到完善的內部控製的重要性,內審的職能又擴大到對內部審計的評價,審計從最初的僅僅是監督檢查的單一角色,發展到了對企業日常經營管理進行評價的多重管理角色的地步。

但是,外部環境也在不斷日新月異,因而上述審計的職能也有著拓展的需要,以滿足內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需求。特別的一些大型的公司,日常意義上的審計已不能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因為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發展,外部環境的日新月異,公司的戰略規劃越來越重要。

為適應內外部的這些變化,公司必須製定長期、中期等戰略規劃。這些戰略的製定、實施、評價與控製貫穿於整個企業的各項活動,對企業的各方麵產生的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外部投資人他們關注公司是否能達到預期的效益,從而得到相應的投資回報,同時,他們也關注公司日常的運營是否合規、低風險。這樣一來,戰略審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對於上市公司而言,2010年4月,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發布的“關於印發企業內部控製配套指引的通知”(以下稱:指引)中“企業內部控製應用指引第2號—發展戰略”明確指出:企業應當根據發展目標製定戰略規劃。戰略規劃應當明確發展的階段性和發展程度,確定每個發展階段的具體目標、工作任務和實施路徑,建立戰略委員會,戰略委員會應當加強對發展戰略實施情況的監控,定期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對於明顯偏離發展戰略的情況,應當及時報告。這就要求企業內部要按照這些要求,對公司的戰略進行適當的監督管理和評價,看其是否符合企業的長期發展,是否能滿足企業的需求,滿足股東和企業所有者的要求進行有效的運營。

基於上麵所說的,戰略審計的目標也因此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審計,它的側重點不再是查錯防弊、評價內部控製的有效性,而是應該側重於分析、評價、谘詢企業的各項戰略政策、戰略目標是否符合企業發張的中長期利益,是否看重短期效益而導致企業處於運營的高風險中。由於戰略審計站的層次比較高,因此它更關注對企業長期的影響,而不是短期的利益。

正是由於戰略重點關注的是全局性、長期性和可行性,因此在審計時,它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財務審計和內部控製審計,不能隻看某個時點或者一段時期的財務報表,也不能隻是關注企業的內部控製。這些隻是一方麵,戰略審計要著眼於企業長期的戰略,關注這些戰略對企業的影響。因為一個不明確的戰略規劃對企業造成的不良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錯誤的戰略規劃或者未實施到位的戰略規劃都會導致企業在日常運營中偏離正確的發展軌道,從而給企業帶來深遠的不利影響,這種不利影響往往難以在短期內挽回,即使可挽救,付出的代價也相當巨大。由於這些戰略實行中的錯誤在短期中可能難以察覺,或者短期來看對企業是有利的,因此企業往往在意識到時已經無力回天。

最有名的一個例子當屬柯達公司破產的案例。作為數碼相機的發明者,柯達可以說的在數字成像行業邁出了極大的一步。但是這個數碼相機的發明者卻沒有用戰略的眼光看待這一變革性的發明,而是固步自封地認為膠片的地位不可撼動。在公司的戰略規劃中,數字產品的發展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膠片還是在產品中占著主要地位。最終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這個數碼相機的發明者先後被尼康、佳能超越,逐漸日薄西山,最終由於業績大幅滑坡不得不申請破產。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戰略審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一旦公司的戰略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內部再怎麼風險控製、優化都難以挽回公司經營惡化的命運。尤其是大公司,不像小公司那樣,船大更不容易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