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等凡者說完,便感慨道:“塵世中人們居心叵測,勾心鬥角。如此是非之地,又豈是我無欲者呆的地方。”
四
有人問一長者:“世上是好人多,還是壞人多?”
長者回答道:“世上既沒有一個絕對的好人,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
“那為什麼呢?”那人追問。
長者解釋道:“再好的人在壞人眼裏也可能是壞人,再壞的人在他同類的眼裏也可能是好人,評論一個人是見仁見智的。所以,世上沒有一個絕對的好人,也沒有一個絕對的壞人。”
五
智者與愚者同行,愚者問智者,“您的智慧那麼高,卻為什麼總保持沉默?”
智者回答道:“我之所以沉默,是因為我的智慧。”愚者回去後,便效仿而行,卻遭人取笑。一日,愚者又與智者邂逅,愚者問智者:“為什麼我終日沉默,卻被人取笑呢?”
智者回答道:“你之所以被人取笑,是因為你的無知。”
撕稿與燒稿
追求完美的人,就是眼裏永遠留不得沙子的人。
一天,北宋史學家劉分攵去拜訪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吃飯,門官就讓劉分攵到書房用茶。劉分攵發現書桌上一篇論兵的文稿,馬上閱讀,十分讚賞;讀畢,放回原處。這時,王安石進來了,問劉:“您近來又寫了什麼文章呢?”
劉分攵是一位過目不忘的人,對王安石開玩笑地說;“寫了一篇 《論兵》,準備修改。”他還把剛才看到的王安石的文章複述了一遍。
王安石不知道劉分攵在開玩笑,他想:文章貴在創新,和別人的文章雷同則不是好文章。於是,王安石就把剛寫成的論兵文稿撕碎了。
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俄國作家果戈理寫成一個劇本後,便讀給詩人席科夫斯基聽。詩人年高,又有午睡習慣,聽著聽著,便垂頭閉眼,打起盹兒來了。詩人驚醒後,隻見果戈理在火爐裏燒東西,忙問: “你燒什麼?”果戈理答:“燒剛才念給您聽的稿子。”詩人認為那個劇本還不錯。可是,果戈理卻說;“你的打盹就是最好的評價,應該燒掉它。”
動物的啟示
得之不易的東西可能會害了你,因為它會讓你喪失最起碼的理智與警覺。
人與鼠的鬥爭持續了好多個世這種聰明的動物有時讓人們毫無辦法。生物學家已經證實,當發現食物時,它們總是先由一隻年老體衰的鼠充當 “驗毒員”。當某隻鼠被某種鼠藥毒死過,這種鼠藥將很難毒死第二隻老鼠。
但一位心理學家卻用一種已被老鼠敏感的鼠藥一下子毒死了一群老鼠。他是這樣做的:將拌有、這種鼠藥的油炒玉米放入一個結實的木箱子中,置於鼠經常出沒的地方,另將二三粒無毒的玉米灑於木箱外。幾天後,心理學家在附近找到5隻死老鼠。原來,這群 “聰明”的老鼠在品嚐了木箱子外的玉米後已是垂涎三尺,它們開始攻克結實的木箱,一天,兩天,經過無數次不懈的努力,木箱終於被咬破了。麵對這得之不易的美食,它們早已把 “驗毒”的事忘了個幹淨,一哄而上爭搶著吃。有時候,得之不易的東西並不是你最需要的,它可能還會害了你。因為它會讓你喪失最起碼的理智與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