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與社會交往(1 / 3)

社會實踐與社會交往

中學生隨著社會實踐領域的拓展與方方麵麵的交往,日益走向成熟與完善。

中學生在與人們的交往中,盡管各種交往特點不同,但卻有共同的主要的心理結構,即認知、情感與行為。

中學生的認知:中學生在與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如能正確認識自己及他人,並做到相互理解,就易形成和諧的關係;如果由於某種主觀條件的影響,彼此間產生錯覺,就難以形成融洽的關係。

中學生的情感:中學生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會產生各種情感體驗和情感上的聯係,如喜愛、滿意、不滿意,有無吸引力等。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如果情投意合,情感融洽,則易關係和諧、親密;反之,則會情緒對立,關係緊張。

中學生的行為:中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行為成分常常起著直接作用。人際關係的協調性,主要體現在行動的配合上,表現在勞動、工作、學習等具體活動的相互支持與合作上。

中學生在涉足社會,與人交往過程中,其處世、為人、思想、言行都會形成別人對自己的各種看法,自己也會對別人形成看法與評價,這對“自知”與“知人”,避免簡單化、克服片麵性、豐富人生經驗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交往中的情感變化

一天,一位女中學生和爸爸來到新建的體育場館裏看電影。因為來得早,隻見場館裏教練指導一個女運動員練棒操。

隨著樂聲,運動員優美的舞姿博得在場等候看電影的觀眾陣陣掌聲。幾個拋接滾翻動作過後,教練按動了錄音機的暫停鍵,音樂戛然而止。姑娘馴順地走到教練跟前接受指導。不少術語一般觀眾是聽不太懂的,但“這個動作不到家”,“那個動作不規範”還是眾所周知的。於是帶子倒回,整套動作重做。這時女兒開始抱怨說:“滿不錯的嗎,還做什麼!”這時爸爸說:“行家看門道兒,聽教練的!”在反複多次的訓練之後,運動員體力已經不支了,汗流浹背,氣喘籲籲,胸腹大幅度起落,動作遲緩,四肢綿軟。可那教練卻精神抖擻,嗓音洪亮:“重做!”“再來一遍!”觀眾席上的氣氛變沉重了,女兒開始不滿了:“讓人歇會兒!連喘口氣兒的功夫都不給呀!”運動員堅持做完整套動作,癱在地毯上向教練投以告饒、乞求甚至可憐巴巴的眼光時,那教練根本不予理會:“起來,重做!”女運動員聞聲即起,可沒站穩又倒下了。觀眾中有人大聲喊:“累壞人了。”“見好就收吧!”這位女生也呼應著指責那教練:“冷血動物!”“簡直是存心折騰人!”“法西斯!”

訓練結束了。運動員把上衣係在腰後。提了大錄音機跟在教練身後,退出場地,臉上竟露出了一絲笑影。

這時坐在爸爸身邊的女生急忙起身,衝出體育館,向運動員追去。

“姐姐,你真棒,服你了。”而那運動員微微一笑說:“這算什麼,小菜一碟。”女生愣愣的,什麼也沒說。

第二天,女兒把一篇日記展現在爸爸眼前:

這一天令人難忘。我親眼看見一次體育訓練,運動量之大、技巧性之強、要求之嚴與學校體育課有天壤之別。可人家認為是“小菜一碟”,而我們的體育課隻能是豆芽菜一根了。可我們平時卻叫苦不迭或者偷懶耍滑,或者蒙混搪塞,應付了事。相比之下,慚愧極了。

那體操運動員與自己年齡差不多。可人家的意誌品質優良。眾目睽睽之下,克服困難,戰勝疲勞,突破難關,終於完成了教練規定的當天訓練任務,而自己呢?課文長的怕,作業多了怕,考試來了怕,受到挫折更是怕,怯懦、退縮、逃避。總之,在困難麵前無鬥誌可言。人家是強者,自己是懦夫!人家是女孩,我也是女孩,堅強的意誌不是天生的,而是練出來的,今後我也要在磨難中鍛煉自己。我第一次目睹並體驗了什麼是真正的“戰勝自我”了。

看了女兒日記,父親高興地說:“真是長大了。”

心理學家認為,由於人們的認識不同,對同一事物也會持不同的態度,因而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情感。一般來說,正確的認識會產生正確的態度與積極的情感,錯誤的認識,會產生錯誤的認識和消極的情感。

這位女中學生開始對教練行為的不理解,從不滿情緒到激憤情緒,反映了她認知與行為上的偏差。隨著與運動員接觸後引起的深思,以及日記中的情感變化,說明她正慢慢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認為教練是一位嚴師,好教練。

由此可見,當中學生在社會場所與人交往或對所見所聞有自己的想法時,不妨前思後想,沉著冷靜地麵對一切,切勿亂發“高見”。注意學會控製情緒,以免因認知上的偏差,產生行為錯誤。

二、在交往中提高認知水平

中學生在文化場館(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的交往,主要是聽講解員的講解與自己的詢問。這種交流往往是短暫的,大部分時間需要同學們自己去看、去想、去交流。

在文化場所的交往,要想有較大的收獲,同學們一般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事前了解有關方麵的基本知識

例如,在中學生去參觀科技博物館之前,應掌握中國科技發展的基本規律:曆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與當時政治的開明、思想的解放、統治者的重視有直接重大的關係。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為科學技術發展奠定了廣泛的基礎,從“學在官府”到“百家爭鳴”,中華科技得到了飛躍發展。漢末建安時期,曹操當權,求賢若渴,甚至下達行政命令求取天下賢才,廣開才路,不拘品行、破格錄用,異端思想源源而入。因此,哲學上有了新的思辯,文學上有了新的自覺,藝術上有了新的風貌,科技上有了新的創造。同學們再聯係當代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培養人才,重用人才,開創了科學技術的第一個明媚的春天的現實,就會有許多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