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策略與規則:衝突永遠存在(1 / 1)

中國是一個並不缺乏博弈的國家,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是一個十分缺乏博弈論的國家。

這種說法似乎很矛盾,實際上解釋起來十分簡單:中國的曆史上,策略的選擇,在一個博弈對局中的應對,例子比比皆是,整個一部《資治通鑒》,就是一部博弈鬥爭的曆史。

但同時,中國的博弈者,基本上都持有同一種觀念,那就是當自己的實力不夠強的時候,就會盡可能地摸透這個博弈對局中的規則,和各方的力量對比,從而製定出最有效、最可行的方略來應對,讓自己順利勝出;而一旦他們的力量大到足以左右局勢,卻又完全無視規則的存在,他們更願意用自己的實力來解決一切,而不是遵守博弈的規則來個“費厄潑賴”(Fair Play)。

魯迅之所以說,翻開二十四史,寫滿了“吃人”,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如果屈原沒有被冷落,沒有被貶,而是被楚王重視,成了執政的大臣,他會怎麼做?在他麵前,隻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用暴力手段消滅他的政敵,保證他的主張能夠順利實行;另一種選擇是對政敵采取寬容政策。但是自己的主張受到政敵的抵毀。最終失敗,甚至自己都被政敵反戈一擊,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這樣看來,無論屈原選擇殺掉政敵,還是選擇不殺掉政敵,姑息養奸,最後被政敵所殺,結果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用暴力解決問題,讓“吃人”成為博弈鬥爭的唯一法寶。

用博弈論來解釋,我們隻能分析說,屈原在這場博弈的哪個環節失策;或者說,他本應使用什麼策略來站穩腳跟,贏得楚王的信任。但是他卻沒有做到,而且事後一步一步走得更遠,錯誤不可挽回。

博弈論永遠不可能教我們,要用“吃人”來解決一切博弈難題。因為,博弈論是基於理性基礎上的一種策略性思維,而不是血淋淋的鬥爭與從肉體上消滅對手。

曆史永遠比理論更加複雜,曆史的現象也比理論更加豐富,讓人無法破解曆史中摻雜難分的亂局。這是因為,就每個人而言,具體的、實際的利益,有時候往往起著很大的作用,甚至會突破理性,走向極端。

因此,對於中國曆史人物的博弈策略,更多地是關注“零和博弈”和“負和博弈”。事實也是這樣,中國曆史上,很少有各方都皆大歡喜的“正和博弈”,多的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策略鬥爭。但是,讀完這本書,希望讀者能夠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均衡點,應用自己的最佳策略,做出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