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卷 第二百零四章 化胡(1 / 3)

這究竟是哪位高人開的玩笑?

劉衍有些茫然地看著這兩個巨大的塑像,從塑像的大小來看,肯定不會是紅蓮寺地宮完成之後才搬運進來的,因為它們的體型之大根本沒有辦法從小小的甬道之中進來——橫著也不行!

這就說明,當初在建造紅蓮寺地宮的時候,玉皇大帝塑像和彌勒佛塑像就這麼佇立在了一起!

瘋了,都瘋了!

真正的宗教可不是過家家,說什麼佛道雙修,佛道合一,這些都是騙人的鬼話,宗教之間根本沒有融合的可能,有的隻有赤裸裸的戰爭和征服,要是在古代,你說一句佛道一家,直接被打死都不多——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佛道之爭可不比戰爭來的遜色半分。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實際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回。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複、不到頭的生死輪回中。隻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回。

那麼怎樣實現涅磐呢?就是人要“覺悟”。佛者,覺也。說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麵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比如,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那麼,道教是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訣中有一句話,“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就是道教對如何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

所以,佛道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這這涉及到了兩者最根本的價值觀問題。

有了這個對立的價值觀,那麼表現出來的現實之中的矛盾更加尖銳,包括利益,包括信仰衝突等等很多問題都讓佛道兩家之間充斥著血仇。

著名的小說《西遊記》其中寫的就有佛道之爭,雖然主角一行人到了最後都是佛教中人,甚至道教的玉皇大帝還需要向如來佛祖求援,但是其中描繪的佛門貪婪與肮髒著墨甚多,不能簡單的將其定性。

還有一件曆史上真實發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出當時佛道之爭的慘烈恐怖。

傳說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裏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誌》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中國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說明當時五台山為道家所踞。

佛教最初傳入我國時,隻有少數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國(原居我國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數民族,西遷中亞後建立的國家)國王的使者伊存來到當時中國的首都長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經給一個名叫景盧的博士弟子,這是中國史書上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記錄。

佛教傳入五台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史籍記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漢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洛陽。

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禦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主兩位印度高僧居住。為紀念白馬負經(《四十二章經》)輸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馬寺。

永平十一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台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裏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相傳峨眉山是普賢菩薩、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建寺,但由於當時五台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奏知漢明帝。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台)。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毀,佛教經文卻尚未完全燒盡,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台內山多地廣,河流縱橫,何處建寺適宜?《清涼山誌》載:“在大塔左側,有釋迦牟尼佛所遺足跡,其長一尺六寸,廣六寸,千幅輪相,十指皆現”。相傳他二人不僅發現此足跡,而且還發現有“舍利”,再加上營坊村這座山的山勢奇偉,氣象不凡,和印度的靈鷲山(釋迦牟尼佛修行處)相似。由於這三種原因,故決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後,寺以山名--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叫做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中心,五台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