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年前,前唐政局黑暗,宦官與黨爭始終繚繞著唐庭的政治中心,各地藩鎮割據一方,互相攻伐征戰,百姓痛苦不堪,民不聊生,終於在這種情況之下爆發了著名的黃巢叛亂。
黃巢叛亂標誌著前唐王朝的徹底沒落,唐末叛亂被鎮壓之後,各地的藩鎮在鎮壓農民叛亂的過程之中慢慢壯大了自己的地方割據勢力,割據格局於是越演越是激烈,終於當唐王朝徹底被其中一鎮取代之後,各地的節度使們搖身一變,個個都成了獨立王國。
統一乃是大勢所趨,百姓需要安定的生活,而各國的君主們也是野心勃勃的想要重新統一天下,兼並戰爭必不可免,紛紛擾擾一百多年下來,天下漸漸形成了七國爭霸的割據格局。
這七個強大的霸主國家分別是中原稱皇的晉朝,虎踞江南的楚國,割據嶺南的南宋,偏霸西川的蜀國,西風凜冽的西北秦國,獨占山西的北漢,北方雄主燕國。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已然有七國爭霸舊事,所以本朝七國爭霸便被史官成為之“後戰國時代”。
而這七國之中,秦國和晉國皇帝都姓秦,溯本追源,五十年前秦晉本是一家,國號大周,而屬於大周的領地的還有現在的北漢,當時的大周皇朝占有西起河西走廊,東到渤海,南至長江,北臨燕雲的遼闊土地,自唐末割據以來首次統一了整個北方,聲勢震天。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幾乎所有的人都下意識的認為周朝當可統一天下,當時除卻周國之外,天下的割據勢力還有四處,便是南方的楚國,蜀國,宋國和北方的燕國,而這四股勢力不管在國力上還是在軍事上都遠遠不是周國的對手。
如果政策得當,周國統一天下幾乎勢在必行,而當時的周天子明宗也非昏聵之君,所有的有識之士都看好周國,天下英才畢至,皆是為了統一天下的大業。
終於在五十年前,爆發了另天下震驚的後赤壁之戰,周明宗禦駕親征,親率舉國五十萬精兵南征楚國,唇亡齒寒,南方注定對抗北方,蜀國出兵十萬,宋國出兵五萬,楚國集兵二十萬,三國聯盟共計三十五萬於赤壁對抗強勢的北國周朝。
這場戰爭的具體過程迄今為之各國都沒有公開,當時具體發生了一些什麼沒人知道,而戰爭的結果卻是極度殘酷,南方最大的霸主國楚國從此一蹶不振,偏安一方,蜀國和宋國都各自閉關,各守國門。
而作為當時戰爭的主動方,強盛一時的周國自此土崩瓦解,明宗在戰亂中駕崩,周朝宗室晉王秦傲光廢了周太子,在周都中州稱帝,建立了晉國;而周國分封涼州的秦王見狀也是依瓢畫葫蘆,秦國自此立國。
周國大將軍劉源看見周朝大勢已去,不甘人下,割據太原,自立北漢。從此以後原本大好的統一形勢不複存在,七國逐鹿的格局由此奠定,並且持續到今天。
晉國雖占有中原富庶,但國力並不如何見強,直到文德皇帝提拔趙淵涯為相,晉國才一舉飛騰,成為當世霸主,而現在,晉國文德皇帝卻又自毀長城,將一手締造了晉國神話的丞相趙淵涯斬首示眾,真不知感慨命運的無常。
刑場之上,趙淵涯淡淡的對著獨子趙無咎交代了一些事情的前因後果,原來那令兩父子產生長達六年隔閡的竟然源自於一場誤會,隻不過這場誤會卻深深地毀滅了一個家庭,讓一個原本幸福的家庭支離破碎,當真是殘酷。
趙無咎無地自容,他從來麼有想過事情竟然會是這個樣子,趙淵涯從來都是為自己遮風擋雨,現在即將死去,還為自己抽謀劃策,指點出路,父愛無疆,父親高大的形象與自己的任性跋扈相比,更顯得趙無咎的渺小。
趙無咎梗咽道:“父親,孩兒誤會你了父親……原諒孩兒的無知,父親……”
趙淵涯的眼眶已經注滿了淚水,臨死的時候能夠看到自己的獨子醒悟,身為一個父親,他再也沒有任何的遺憾,當真是可以放心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