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常見經營病(1 / 2)

企業常見經營病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存在不少“前車之鑒”,不妨稱之為經營病。對此,我們應虛心總結,認真對待,切莫諱疾忌病。

短命病

[症狀]近幾年,我國經濟生活中有一種奇特現象,即開放搞活以來湧現出的一批標誌性的企業,幾乎同時敗走麥城,或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麻煩。其經營者曾是企業界的精英人物,然而,從如日中天到黯然失色乃至墜落卻隻有短短的一瞬間。最具代表的是被美國《資本家》雜誌評論的中國三位大老板:天津大邱莊的禹作敏、長城集團的沈太福、南德集團的牟其中。另外還有巨人集團的史玉柱,與牟其中同年被當選為“中國改革十大風雲人物”,不到三年時間巨人已坍塌了;石家莊造紙廠廠長馬勝利,經曆了五年輝煌,最終導致企業破產;亞細亞集團的王遂舟,如今也風光不再;愛多集團的胡誌標,因涉嫌經濟案件被收審。

又據統計,北京中關村5000家民營企業中,生存時間超過5年的企業隻有430家,超過10年的僅占總數的2%。這是企業和企業家的悲哀。然而成功之路千萬條,失敗之路卻隻是有限的幾條,為什麼不少人還是踏上了失敗這條路呢?縱觀一些短命的優秀企業家,往往能戰勝強大的競爭對手,卻終因戰勝不了自己而悲壯地失敗了。

[對策]穩健經營

一些優秀企業家短命的最大原因就是不顧自身條件,急促冒進,忘記了“穩健”二字。當前之所以有必要強調穩健經營,是因為企業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一個新的經營時代已經到來,競爭更趨激烈,經營風險越來越大,誰都沒有落水的豁免權,企業任何一個戰術性的錯誤都可能被逐出市場。

在一些著名企業裏,大都有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企業精神領袖”,他們是企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這在民營企業裏表現尤為突出,他們掌握著企業裏的生殺大權,企業的命運也維係在他們人的手裏。特別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決策風險就顯示了出來,盡管一些民營企業吸收了不少外界優秀人才,但穩定性較差,最終還是導致決策機製和用人機製上存在弊端。

還有部分企業老總麵對無休止的市場競爭,雖有打硬仗的準備,卻無打持久戰的策略,總想發動幾場營銷運動就能贏得勝利,如果這些企業老總不從根本上調整這一心態,還有可能再創敗績。

實施穩健經營,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選擇適宜的目標,切忌冒進;二是慎用多角化經營,謹守不熟不做的商規;三是防止走入資本經營的誤區,無論是兼並、收購、重組,還是股份改造、借殼上市等,資本經營比產品經營存在著更大的風險。

亞健康病

[症狀]所謂亞健康病,是人體介於健康和臨床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狀態,若掉以輕心,很容易造成大的損傷。而作為企業,也是一個吐故納新、新陳代謝的有機體,從資本運營到人力資源流動,從產品開發到市場營銷,這既是個開放的有機係統,又是一個密閉的自律循環。隻有張弛有度、勞逸結合,才能保證企業的良性循環;隻有適度製定企業戰略成長目標,才不會使企業強力過大,力不從心,發展過快,致使企業“疲勞”。

秦池現象便是典型的亞健康病症。秦池曾一夜之間變成了人人皆知的“標王”,而人還是這群人,廠還是那個廠,秦池本身的素質並沒有得以提升,小小的酒廠疲於應付突來的市場需求,使沿川藏公路兩側收購散酒勾兌秦池,此事被曝光後,秦池立即陷入巨大的危機之中。

[對策]良性成長

不能否認,人們已習慣了這樣一種思維:即判斷一個企業好壞的標準是看它能否賺錢和賺錢的多少。這種理論在市場經濟初始啟動時無疑是無可非議的,但當市場經濟轉入成熟時期時,這種思維帶來的弊端怕已遠遠大出了它的益處。

我們的企業對擁有多少資產和地盤有著病態的得意:賺錢,賺大錢;擴張,盡力地擴張。這似乎是每一個企業及老總的夢想與雄心。如果一個老總運作資金的能力是1000萬,當給他2000萬甚至更多時,他便不知這多餘的錢該怎樣用,於是便盲目地擴張。這在我國的大中企業中並不少見,表麵上規模越來越大,事實上已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