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商海感悟(1 / 3)

李嘉誠商海感悟

曆經58年奮鬥,李嘉誠建立了今天的王國。

最新一期香港《資本》雜誌選李嘉誠為香港十大最具權勢財經人物之首,現在李嘉誠擁有約600億港元財富,其商業王國市值數千億。

到今天,他仍然堅持每早5時45分起床,聽6點鍾新聞報道,接著打高爾夫球,然後返回辦公室,展開一天的工作。

走到人生第七十個年頭,李嘉誠扼要地說出成功之道。“因為我勤奮,我節儉,有毅力。我肯求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少年:“人家求學,我是搶學。”

每次麵對逆境,李嘉誠都會這樣問:“自己有足夠能力應付嗎?”

能力需要鍛煉。入世之初,他就碰上逆境。

1938年,李嘉誠讀初中,為了逃離戰火,一年後,他跟著爸爸離開家鄉潮州到香港謀生。

爸爸在家鄉當教師,李嘉誠自小喜歡看書,來到香港,他堅持半工半讀。“人家求學,我是搶學。”

李嘉誠13歲那年,爸爸患肺病入院,他馬上到處查看書本,尋找醫治方法,但最後還是失望。臨終前一天爸爸問:“你有什麼事跟我講?”李嘉誠很有自信,安尉爸爸,說:“我們一家人,一定會生活得很好。”每次提及父親,李嘉誠都是眼泛淚光,哽咽說著往事。

之後,李嘉誠做推銷員邊進修邊工作,賺錢養家。

當推銷員的日子,李嘉誠每天工作16至20小時,沒因香港戰亂而放棄拚搏。早上9時上班,他到其他地區發掘新客戶。人家喝下午茶,他繼續工作,晚上,他又跑到工廠視察“跟單”。工作盡責勤奮,他開始有自己的熟客。一次老板以營業額計算,派發年終花紅,李嘉誠排在第一位,花紅高出第二位7倍,“我表麵謙虛,其實很驕傲,別人天天保持現狀,而自己就老想著一直爬上去,所以當我做生意時,就提醒自己,如果繼續有驕傲的心,遲早一定碰壁。”

創業:“不要嫌棄細小河流…”

1952年,李嘉誠開設塑膠廠,取名長江。“不要嫌棄細小河流,河水彙流,才可以成為長江。要不停吸收新知識,留意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甚至要稍跑到社會之前。”

50年代香港工業剛起步,又有大批廉價勞工,經營小本生意,最重要的是能吃苦耐勞。“最辛苦的是做窮生意。”創業時,資金不足,推銷、設計,樣樣都要親手做。一天,李嘉誠閱讀一份外國雜誌,他注意到一部製造塑料瓶的機器,可以造出較優質而又適合香港市場的產品。隻可惜當時香港沒有這種機器,若到外國訂購,價格又昂貴。於是,李嘉誠不斷研究,製造機器,“靠這部機器,在最短時間,令我至少賺了幾萬元。”

經商之道,要居安思危,也要洞悉社會動態。“沒有一樣事情會無止境地好,同樣道理,沒有一個行業一直好下去。”

經營塑膠生意時,李嘉誠已投資地產,主要投資到工業大廈。就在70年代香港工業微前,他結束塑膠生意。“我在賺錢時結束工廠,賠償賠得足,工人們人人開開心心。”

投資地產,李嘉誠運用資金寧取穩健保守,從不向銀行借貸。“做生意似劃艇,我一定會想,有沒有足夠氣力由A到B?又想:有氣力劃回來嗎?”

1967年香港社會不穩定,投資者失去信心,但李嘉誠有另一見解。“中國不會將香港變成一個爛攤子,那對她沒有好處,香港不會完。”人棄我取。李嘉誠低價買下其他地產商剛開始打樁而又放棄的地盤。70年代,人口由戰後60萬增至400多萬,樓宇需求大大增加。“我賺到很多錢,但不是一個天文數字。”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

某日,開完業務會議,他的秘書洪小蓮(現為長江實業董事)說:“我們將來一定要做成最好的華資地產公司。”李嘉誠卻說:“我們要做到能與置地(當時香港實力最雄厚的英資地產商)較量。”

70年代中,長實擊敗置地,投得地鐵公司那塊位於中環舊郵政局的地皮。雖然如此,但當問李嘉誠,經商多年,最引以為榮的是什麼事情,他說不是擊敗置地,而是“我有很多合作夥伴,合作後,仍有來往。比如投得地鐵公司那塊地皮,是因為知道地鐵公司需要現金——你要首先想對方的利益:為什麼要和你合作?,你要說服他,跟自己合作都有錢賺。”

因為這一擊,江小蓮後來回憶起當初李嘉誠那番話,發現原來夢想可以成真。

管理:“你要首先讓他們喜歡你。”

洪小蓮當年是李嘉誠的秘書,那時長實還未上市。她說:“如果當年我的老板不是李先生,就沒有今日的我。”

當秘書,沒什麼消遣,洪小蓮就用午飯時間來看報紙娛樂版。李嘉誠剛好走過,說:“看這些東西,沒有益處的。”她當時想:“關你什麼事。我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再細想,又覺得不無道理,於是開始工餘進修,後來,她又鼓勵下屬進修。

李嘉誠有一套管理之道:“管理一間大公司,你不可以樣樣事情都自己親力親為,首先要讓員工有歸屬感,使得他們安心工作,那麼,你就首先要讓他們喜歡你。”

信心:“上市公司一定不遷冊,但一定要做得很好。”

發展業務,不免會遇上風浪。80年代,風雲不定。不少人猜測長實係公司會遷離香港,李嘉誠說:“講得最激烈的時候,我講過一句:‘如果要遷冊,你們問問有沒有辦法遷走李嘉誠主席,沒法子的話,請你們以後不要再提遷冊了。之後,無人敢再講。’”到今日,長實並沒有遷冊海外,李嘉誠以行動和龐大資金為中國和香港注入信心。

李嘉誠決策快,開會快,雷厲風行。“我開會很快,45分鍾。其實是要大家做‘功課’。當你提出困難時,請你提出解決方法,然後告訴我哪一個解決方法是最好。”他又說了一個比喻:“我是雜牌軍總司令,難道我拿機槍會好得過那個機槍手吧?難道我可以強過那個炮手嗎?總司令懂得指揮就可以了。”

教子:“沙地裏長出來的樹,要撥起它,你說有多難呢。”

李嘉誠一直都在磨練李澤钜、李澤楷兩兄弟。

一次,李嘉誠到外國探望讀大學的兒子。那日,天下著雨,他遠遠看見一個年輕人背著大背囊,踏著自行車,在車輛之間左穿右插。李嘉誠心想:“這麼危險。”再看清楚一點,原來是兒子李澤楷。

最初,兩兄弟到外國讀書,李嘉誠沒打算買汽車,隻買了兩輛自行車給他們代步。自那次目睹險境,他才放棄這個磨煉兒子的方法。

企業王國有了接班人,李嘉誠開始部署他的退休生活,放下部分重責,去圓自己另一個夢。

李嘉誠將悟出來的道理教導兒子李澤钜、李澤楷。溫室裏的幼苗不能茁壯成長,他就帶他們看看外麵的艱辛,帶他們坐電車坐巴士,又跑到路邊報紙攤檔,看小女孩邊賣報邊溫習功課那種苦學態度。

每逢星期日,李澤钜、李澤楷兩兄弟必定跟父親出海暢泳。然後,他們要協力上演一幕“壓軸好戲”。“他們一定要聽我講話。我帶著書本,是文言文,解釋給他們聽,然後問他們問題。我想,到今天他們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宗旨。”

做人跟做生意一樣,李嘉誠有自己堅守的原則。“有些生意,給多少錢讓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容許做,我都不做。”在滾滾紅塵中,可以辟一處地方安頓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較舒泰。

兒子眼中的父親:“他知道生命裏哪些事情最重要。”

在李家,吃晚飯時,兩個兒子坐在李嘉誠兩旁,經常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非常雀躍,而坐在對麵的大媳婦王富信默不作聲專心吃飯。

無論工作如何繁重,每逢星期一,他們一家人必定在深水灣家或外婆家吃一頓飯。通常一家四口,四菜一湯,吃得清淡。

眾人眼中,李嘉誠是成功企業家,懂得賺錢。在兩個兒子心裏,李嘉誠有另一種心靈追求。兒子澤楷說:“我覺得我很幸運,可能是其他人想不到的,我們生活是那樣簡單,不是說簡單就叫做非常好,而是簡單就是非常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