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裏的灌溉:雙胞胎姐妹同上清華
楓楓
2014年8月,廣東惠州市一對雙胞胎姐妹傅浩怡、傅浩悅,分別以669分、678分奪得惠州市文科榜眼和狀元,雙雙被清華大學錄取,引起轟動。然而,這對雙胞胎姐妹小的時候,不僅學習成績並不拔尖,而且特別調皮淘氣。姐妹倆神奇蛻變的背後,是一個貧窮而卑微的父親堅韌的背影--
原來,姐妹倆的爺爺早年患有白血病。為了給爺爺輸血治病,她們的父親傅裕茂無償獻血超過5000毫升,相當於將全身的血液捐獻了一遍多。為了送姐妹倆上學,父親憑著一輛小貨車艱難地撐起了家,10年間跑過的路程相當於繞地球20圈。在父親的感召下,曾經調皮淘氣的姐妹倆變得懂事了、上進了,最終開出了最美的花……
孝子獻血救老父,雙胞胎女兒感受血脈之愛
1997年5月,鍾少萍在惠州市惠東縣人民醫院剖腹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丈夫傅裕茂給姐妹倆取名傅浩怡、傅浩悅,代表容色和悅,心境開闊愉快。
傅裕茂畢業於惠州農校,在惠東縣一家國營老廠工作,妻子鍾少萍畢業於惠州師範學院,在惠東縣實驗小學當語文老師。一家四口隨父母住在祖上留下的一處院落中,家雖不富,卻其樂融融。尤其是雙胞胎女兒長得一模一樣,十分可愛。
但美中不足的是,兩姐妹體質先天不足,比著賽兒地生病,特別是到了季節轉換之際,常常姐姐感冒發燒還沒好,妹妹又感冒發燒住院。5歲前,兩姐妹每年至少住兩次院,一住就半個月。為了她們的飲食健康,爺爺幾乎成了家庭醫生。在爺爺的精心調理下,姐妹倆體質終於轉好。
2002年,姐妹倆到媽媽教書的縣實驗小學就讀,鍾少萍每天騎摩托車同時帶著她們,成了一道風景。然而,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這對姐妹花雖然聰明伶俐,但學習卻不怎麼用功,老是像男孩一樣調皮,成績也都不是很拔尖。為此,身為老師的鍾少萍沒少發脾氣。
2003年7月,恰好姐妹倆放暑假,爺爺出現乏力、頭暈和大便出血症狀,在惠州市人民醫院被查出患了淋巴粒細胞急性白血病。
此時,老人已70歲,醫生不建議換骨髓,隻做保守性化療。因化療在殺滅白血病細胞時,正常骨髓造血功能受到影響,造成骨髓衰竭,會引起貧血、出血和感染,須不斷接受輸血。
那時,當小學老師的鍾少萍工資不高,傅裕茂廠裏效益也不好,夫妻倆微薄的收入要供養一家六口,本就十分吃力。老人知道自己患了絕症,不願拖累一大家子,不願住院,孝順的傅裕茂不由分說安排父親住院化療。第一療程結束後,他把父親接回惠東,定期到惠東縣人民醫院接受化療。一次,父親牙齦出血,止不住,必須輸全血。他和父親都是A型血,醫院存血不夠,傅裕茂毫不猶豫地讓醫生從他身上抽了400毫升全血輸給父親。
傅裕茂並非第一次獻血。上初二時,他曾得過一次急病,住院時看到許多病人因輸不了血而陷入絕望,他那顆年少的心被刺痛。結婚後,他多次參加義務獻血,想象著他的鮮血在一個等待救援生命的人的身體中湧動,他體驗到了一種自豪的感覺……如今,他可以給父親獻血,更覺得是一種愛的回流……
這次輸完血回到家,老人感慨地對兩個孫女說:“你們爸爸的血進入我身體時,我感覺全身血脈通暢,湧動得那麼有勁,這是割不斷的血脈之情啊!”他知道自己拗不過兒子,再也沒有拒絕治療。此後,每當父親出現心慌、頭暈等貧血症狀及出現局部出血感染等,傅裕茂都要給父親獻血。但全血一年隻能獻兩次,一次最多隻能獻400毫升,也就是一年最多800毫升。其餘時候,醫生用專門的儀器從他血液中采集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外周血幹細胞等成分血輸給父親。成分獻血間隔期為14天,一年可獻24次,隻要父親需要,他就隨時可把自己的血輸給父親。
見爸爸每天辛苦操勞,還要一次次給爺爺獻血,浩怡、浩悅姐妹倆看在眼裏,疼在心上,她們放學回家,開始輪流幫爸爸按摩肩臂。她們再也不惹媽媽生氣,比學習,搶著幫奶奶和媽媽洗碗、掃地,做家務。
為了給父親治病,傅裕茂花掉了全部積蓄,還欠了債。為了省錢,家裏一切開支從簡,給雙胞胎女兒買一套新衣服,兩人也是常換著穿。傅裕茂給姐妹倆許諾說:“爸爸一定會努力賺錢,等你們長大了,考上了好大學,爸爸就給你們買最漂亮的衣服。”姐妹倆不僅不爭不搶,還安慰父親說:“爸爸,我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了好好孝順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
小貨車滿載父愛,每一滴血都比金子珍貴
因血液中白細胞帶著在人體內吞噬的細菌、病毒,當它輸注給身體衰弱的病人時,易引起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等輸血副反應。為了減少對老人不必要的傷害,後來醫生在傅裕茂獻血後,還要使用白細胞過濾器先去除血液中的白細胞,再把他的血輸給老人,這樣增加了安全性,費用卻明顯增加了。
屋漏偏逢連陰雨。2004年初,傅裕茂所在的國營老廠改製,他下崗了。他放下自尊,去給一個老板開車送貨。有時,還是在剛獻血後不久,他根本都沒來得及休息。累不說,他身上又能有多少血?有朋友勸他放棄,畢竟他父親年事已高,他卻堅決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