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想對這對孿生兄弟作“性格改造”,他覺得因為弟弟過分樂觀,而弟弟則過分悲觀。
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豔的新玩具給悲觀的哥哥,又把樂觀的弟弟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裏。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樂觀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裏掏著什麼。
“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裏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駒。”
告訴孩子
樂觀者與悲觀者之間,其差別是很有趣的:同樣一個圓圈,樂觀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餅,悲觀者看到的是一個窟窿。如果你想得到的是油炸圈餅,而不是窟窿的話,不妨就做一個樂觀的人。
獅子求神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稱的獅子,來到了天神麵前:“我很感謝你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這整座森林。”
天神聽了,微笑地問:“但是這不是你今天來找我的目的吧!看起來你似乎為了某事而困擾呢!”
獅子輕輕吼了一聲,說:“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來的確是有事相求。因為盡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雞鳴的時候,我總是會被雞鳴聲給嚇醒。神啊!祈求您,再賜給我一個力量,讓我不再被雞鳴聲給嚇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複的。”
獅子興衝衝地跑到湖邊找大象,還沒見到大象,就聽到大象跺腳所發出的“砰砰”響聲。
獅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卻看到大象正氣呼呼地直跺腳。
獅子問大象:“幹嗎發這麼大的脾氣?”
大象拚命搖晃著大耳朵,吼著:“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鑽進我的耳朵裏,害我都快癢死了!
獅子離開了大象,心裏暗自想著:原來體型這麼巨大的大象,還會怕那麼瘦小的蚊子,那我還有什麼好抱怨呢?畢竟雞鳴也不過一天一次,而蚊子卻是無時無刻地騷擾著大象。這樣想來,我可比他幸運多了。
獅子一邊走,一邊回頭看著仍在跺腳的大象,心想:要我來看看大象的情況,應該就是想告訴我,誰都會遇上麻煩事,而它並無法幫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隻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後隻要雞鳴時,我就當作雞是在提醒我該起床了,如此一想,雞鳴聲對我還算是有益處呢!
告訴孩子
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當我們遇到一些小麻煩的時候,要想想其正麵的價值,一味地怨天尤人說不定會讓自己陷入到更大的麻煩中去。
王孫滿十二論秦失
春秋時代,隨著周天子的權威在諸侯心目中逐漸喪失,幾個大的諸侯國開始互相攻伐,進行爭霸戰爭。先後有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楚莊王登上霸主地位。春秋末年,隨著秦國實力的增強,秦穆公又成了霸主。為了維護他的霸主地位,秦穆公開始了對外用兵。
這一年,秦穆公派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隊去偷襲鄭國。進軍的路上要經過周朝都城洛陽的北門。當時周王雖然不再是一呼百應的諸侯君主,但他畢竟還是名義上一天子。而秦國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按照周禮的規定,諸侯國的軍隊經過天子的都城,應當摘下頭盔,下車步行。當秦國大隊人馬經過的時候,三位將領隻是讓軍隊稍稍放慢一下速度,象征性地施了個禮,便急馳而過。
當時年方十二歲的周襄王之孫王孫滿恰好站在城頭,看到了秦軍經過時的這一幕情景。秦軍風風光光地過完之後,王孫滿對呆呆遠望的祖父說:“這次秦軍一定該吃敗仗了。”
周襄王吃驚地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王孫滿說:“秦軍輕狂放肆,不講禮節。輕狂放肆,就不會用心籌劃作戰的方略;不講禮節,就會紀律鬆弛。如今,他們遠離國土,又要經過崤山這個險要地段。如此狂妄自大的軍隊,能不吃敗杖嗎?”
後來,事情的發展果然印證了王孫滿的遠見。秦國偷襲的行為被鄭國發現以後,秦軍隻能無功而返。當回師走到崤山的時候,遭到晉國的伏擊,全軍覆沒。孟明視等三個傲慢無禮的秦將也做了俘虜。
周定王的時候,王孫滿做了大夫。他不僅極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還十分擅長外交辭令。有許多次,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王孫滿憑借他的機智善辯,捍衛了周天子的尊嚴。
告訴孩子
狂妄和謙遜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處事態度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後果。想要取得成功,自始至終都保持一個謙遜的心態是非常關鍵的。
向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