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鬆華、胡寶善:永唱生活讚歌 心如藍色海洋
百味人物實錄
作者:夯石(張琳)
過去,經常聽人這樣介紹,他是胡鬆華的弟弟;後來別人這樣介紹他,這是胡軍的爸爸。如今已80歲高齡的胡寶善早已習慣了一輩子當綠葉,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事業上。2005年10月1日的“中國電影百年紅歌會”,胡寶善和胡軍父子倆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同台演唱他的成名作《我愛這藍色的海洋》。2011年,錄製這首名曲的二重唱版,胡軍主唱,胡寶善“護航”,父子倆演繹出藝壇一段佳話。
多年前,筆者隨中國影協組織的演出團赴雲南省文山慰問,其間與胡寶善老師多有接觸,深感這是一位寬厚、親和的長者。有一次演出團臨出發前,在酒店大堂,筆者發現胡寶善老師顯得很著急,一問才知是忘記帶包了,而房間門卡又在包裏,筆者幫忙找來服務員上樓打開房間……這本是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但胡寶善老師第二天見到我還連聲道謝。
有個大歌唱家哥哥,又有個影帝兒子,而自己上世紀70年代初就曾一曲成名,照片甚至掛到了王府井大街,可胡寶善老師卻樸實、謙遜至極,他說胡軍小時候比較淘氣,沒少挨他的打,現在和他在一起時還有些放不開,“但我們父子的感情特別好,胡軍很懂事,為人厚道、仗義,頗有家風。胡軍的路是他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他從沒拿我和他伯父出來炒作過,現在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我們之間的關係。”
“我愛這藍色的海洋,祖國的海疆壯麗寬廣……”這首歌曾讓胡寶善名揚四海,就如同“從草原來到天安門廣場,高舉金杯把讚歌唱……”成就了兄長胡鬆華一樣。至今仍有許多人不知道,男高音歌唱家胡鬆華和男中音歌唱家胡寶善,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他們的父親胡裕徵是一代國醫,且嗜書畫如命,胡寶善老師回憶說:“父親是位中醫,但興趣廣泛,不僅愛好傳統的書畫,還愛好西洋音樂,會彈琴,母親雖然是家庭主婦,但嗓子特別好,所以,在家庭熏陶下,我和哥哥胡鬆華從小練就了一筆好字。”望子成龍的父親更是在胡鬆華六七歲時便為他請了風格一中一西的兩位畫師,中國畫法是趙夢珠先生教,西畫老師兼英語教員是胡鬆華的義父毓遠先生。胡鬆華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中小學時期就獲得不少獎項……胡寶善回憶說:“1949年,哥哥從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畢業後調到華北大學第三部文工團,等於是拿著畫筆參加了文藝工作。後來他隨部隊參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戰鬥,在那裏接觸到了許多少數民族民歌,為他日後的民歌創作和演唱打下了基礎。我是1950年參軍的,在公安部隊宣傳隊唱歌、拉大提琴。上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和保加利亞專家來中國講學,部隊派我去學習,保加利亞專家發現了我的聲樂天賦,點名要我和施鴻鄂等五名學生隨他赴保加利亞繼續深造。”
胡寶善說他和哥哥胡鬆華從小喜歡音樂、書畫,父親讓哥哥學書畫,而他從小偏愛唱歌,家裏的那些老唱片就是他的最愛。1950年,胡寶善未滿15歲參軍入伍,因嗓音出眾而得到學習深造的機會。根據中保兩國協定,保加利亞著名聲樂教育家契爾金教授應邀來我國“選人”,胡寶善有幸被列為候選學員。後來,契爾金教授不僅將胡寶善帶到上海,而且結束授課後又為其爭取到難得的留學名額——與男高音歌唱家施鴻鄂、女高音歌唱家張利娟、男低音歌唱家吳天球等成為保加利亞索菲亞國立音樂學院的同窗,一邊繼續師從契爾金,一邊接受聲樂專家布倫巴羅夫的指教,保加利亞實行5分製,胡寶善的畢業成績竟然得了6分。
而此時,被嗜畫如命的老父親從小往大畫家方向培養的哥哥胡鬆華竟也迷上了聲樂和演唱,而且是一發而不可收。當年,胡鬆華一直與留學保加利亞的弟弟胡寶善交流、切磋聲樂藝術和演唱技巧,兄弟倆互相促進,取長補短,更顯手足情深。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文藝調研和編演過程中,胡鬆華慢慢接觸、熟識了邊疆音樂、歌舞,並對它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因工作需要而饒有興致地邊歌邊舞地實地演出……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胡鬆華在深入邊疆生活、多方汲取營養的同時,又通過多次出訪演出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他敏銳地捕捉到美聲發聲法的國際共通規律,為他以後在中國多民族生活和審美的基礎上獨創自己的美聲發聲技法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從藝60餘載,胡鬆華從未放棄過學習,他對聲樂和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甚至年逾古稀時還虔誠地傾聽周小燕大姐麵授演唱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