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滿反蔣平倭的傳奇將軍劉莘園

曆史人物鉤沉

麵對英艦的暴行與挑釁,時任北洋政府援川前敵總司令及川、黔、陝、鄂、甘五省聯軍總司令的袁祖銘,害怕引起外交衝突,主張對英妥協。這下子可惹火了袁部參謀長兼任六十八旅旅長劉莘園。

劉莘園將軍於1977年辭世,享年86歲。在其挽聯中,有一聯十分引人注目,聯雲:“驅清反蔣平倭,陷陣衝鋒真將領;論證編史作詩,驚天動地好文章。”這聯是對劉莘園一生事功才情的高度概括,是對這位身曆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三個曆史時代、有著“反帝將軍”、“抗日先鋒”、“辛亥革命老人”美譽的政治人物的蓋棺論定……

“陸小”受啟迪,反清建團體

劉莘園,名端裳,字樹苑,以“莘園”之號行於世。據其《遺稿》所載:劉莘園出身於貴州仁懷的一個書香仕宦之家,幼時,家庭延師授教,攻習四書五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劉莘園以童子應縣試,次年入懷陽書院就讀。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遵從父命,他考入省城貴陽“貴州陸軍小學”第二期。

貴州陸軍小學是清末清政府仿效日本陸軍製度、在全國培養新軍骨幹創辦的陸軍小學,學生由各府、州、縣保送,學生大多是15歲到18歲的青年,—般是具有“秀才”的頭銜,或受過科舉教育的人。學校設置的課程有兵學、格致(物理)、日語、算學、圖畫、文史、兵學常操、體操等。隨著國內革命運動高漲,學生通過閱讀《民報》等革命刊物,了解到“不少提倡革新政治、提倡民族平等、掃雪國恥、挽救危亡的議論”,思想轉而傾向於孫中山的同盟會。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黃興、黃明堂等在雲南河口起義。消息傳到貴州,給劉莘園等人極大鼓舞。為了增強實力,擴大影響,他們決定廣泛聯絡同誌,“開公口”,成立“黃漢公”(哥老會),由席正銘任大爺掌碼頭,總負其責;閻崇階、朱毓善分任正副錢糧(幫會稱“管事三爺”;劉莘園、江務滋、朱導江分任正副管事(幫會稱“管事五爺”)。其任務是團結一切反清力量,主要活動對象是在新軍內部發展成員,以此加強軍事力量。為了不使官廳注意,他們成立革命團體“曆史研究會”,表麵聲言宗旨是:近代曆史研究。然而卻通過講座形式,“宣傳滿虜入關殘殺漢人的慘痛史實,刺激青年學生的革命情緒”;宣傳《民報》的革命理論,鼓動人民起來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曆史研究會的活動經《黔報》披露後引起社會極大的關注。統治當局對此十分恐慌,隨即明令取締。麵對禁令,劉莘園、席正銘、閻崇階等決定變更活動地點和方式,使革命的宣傳活動繼續下去。

宣統元年(1909年)冬季,“陸小”第二期畢業生升學到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劉莘園、席正銘等離築赴鄂。

馳援楚望台,初識黎元洪

晚清時期,清王朝陸軍部辦了4個陸軍中學:第一中學在北京的清河,第二中學在陝西的西安,第三中學在湖北的武昌,第四中學在江蘇的南京。到武昌後,劉莘園等人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在席正銘的聯絡下,他們加入了同盟會,並參與了湖北“革命文學社”、“共進會”的活動。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軍在武昌起義。晚七時,湖北陸軍第八鎮工程營共進會總代表熊秉坤率隊占領楚望台軍械局。消息傳出,各營奮起,矛頭直指湖廣總督署。當楚望台槍聲響起時,席正銘迅速召集劉端裳、閻崇階等20餘人參加緊急會議,集合全校500餘名同學,撞開學校軍械庫,攜械整隊入城,直奔楚望台。之後,劉莘園參加了湖北谘議局的防衛戰以及守衛革命政府藩庫、官錢局、銅元局等工作。湖北軍政府成立後,劉莘園被派往都督府,擔任被革命軍逼迫出任鄂軍都督的黎元洪的看守任務。在都督府中,他見到了被革命軍逼迫出任鄂軍都督的黎元洪。在其《遺稿》中,劉莘園對黎元洪有如是觀感:“黎元洪身軀臃腫,他那大肚子像一個大壇子,載著他的像南瓜樣式的腦殼,腦殼上頂根小辮子。眼睛珠黑白不明,常常地往下看,兩片日本仁丹式的胡子也不修整。成天的深鎖雙眉,垂頭喪氣的不說話。尤其是他南瓜腦殼上頂著的、像大指頭那樣大的滿清皇朝標誌的小辮子,一翹一翹的,像根南瓜藤。我看著不順眼,因為那時在我的思想中似乎是剪辮子就等於反清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