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隻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複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曰: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
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
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
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
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
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
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雲: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複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
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雲: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雲: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