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中的“交響樂”——油畫
什麼是油畫?這裏我們不妨通過對一幅油畫作品的具體分析,了解油畫的性能和特點。《伏爾加河上的拉纖夫》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品,這幅畫作於1870年~1873年,是俄國巡回展覽畫派的傑出代表列賓在美術學院學習時所畫的作品,雖然距今已經一百多年了,但畫麵上所體現的民主主義思想,以及生動的人物形象和環境的真實感,仍然給人以深刻的感染。請看那一隊在酷熱的河岸上踏著沙子艱難行走的行列,他們衣不蔽體,痛苦地拖著在河麵上漂浮的船隻。這些拉纖夫有著他們各自不同的經曆和性格,走在最前麵的纖夫是一個剛強的漢子,他長著一張善良的、飽經風霜的麵孔,從他的眉宇間,不難看出他的坎坷的生活道路和辛酸的經曆;旁邊靠著他彎著腰走的是個大力士,他須發茂密,有著典型的俄羅斯莊稼漢的外型;再看那個帶著煙管的顯得憂鬱的高個子拉纖夫,他隻是裝做拉纖繩的樣子,像是個肺病患者,由於疲勞與痛苦,用袖子擦著臉上的汗珠;而給人印象最深的,要算那個青年拉纖夫的形象,他用憤怒的手勢調整一下磨擦他肩膀的纖繩,好像要掙脫掉痛苦的重荷……。從這些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不難看出作者的愛憎,作者不僅同情這些勞苦群眾,而且也充滿頌揚之情。藝術家從這些貧困的普通人身上,看出了人民的智慧和潛藏的力量。此外,從這幅作品的油畫技巧的發揮上來說,也是非常成功的:畫麵中充滿陽光的景色,金色的河灘和藍色的河流,渾然一體,空間深遠;特別是每個人物的表情刻畫,包括頭部和手部的細節描寫,都十分生動、充分,具有極大的說服力。
通過對《伏爾加河上的拉纖夫》這幅油畫作品的介紹,使我們了解到油畫的性能和特點。油畫,顧名思義,即是用油來調和顏料所作的畫,它是一種能夠充分發揮造型因素(包括色彩、線條、形體、調子、明暗以及空間感、質感、量感等)的綜合表現的畫種,擅長於真實、生動地再現周圍世界的視覺印象的藝術,使觀者有親臨其境之感,具有很大的藝術感染力。譬如,前麵提到的《伏爾加河上的拉纖夫》一畫中的人物,他們是處在非常具體的時間、地點、空間、環境之中的,他們雖然同在陽光的照射之下,但是由於其年齡、經曆和人物相互間的空間距離的不同,以至每個人的皮膚色彩也各不相同。在油畫作品中,色彩與形象最忌諱按一般的概念和公式來作畫,例如同為黃皮膚的人物,但由於性別、年齡、地區、職業的不同,有著千變萬化的區別,甚至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光線和自然環境下,在色彩上也呈現特殊性和豐富性,切忌雷同;同樣,對於大自然中的四時景色、草木蟲魚,或者是氣候的寒暑、光線的明暗等,都可以通過藝術手法和正確的色彩關係的描繪,表現出特定條件下對象的物質感。所以有人比喻油畫是繪畫中的“交響樂”,交響音樂是通過各種樂器的綜合演奏,發揮了音響的廣闊境界,類乎油畫中運用各種造型的手段,再現自然對象的豐富神采。
以上我們了解了油畫的性能和特點,以及它在表現對象時的許多長處。但是這些長處是經過漫長的實踐和試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材料工具的不斷革新,逐步臻於完善的。油畫作為外來的畫種,在歐洲諸國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曆史。初期的油畫,采用油彩和蛋粉畫結合起來的畫法,即通常所謂的“坦潑拉”的畫法(tempera,一種用雞蛋黃或雞蛋清作為調料溶合礦物顏料作畫的方法),最後在畫麵上用很薄和透明的油色罩在畫上,形成如瓷器的色釉一般的效果,也即所謂的“格拉西”(glacis有的譯作加光術)。這類早期油畫,畫麵均勻,有光澤,看不見筆觸,畫麵工細嚴謹,富有裝飾趣味。據資料記載,相傳15世紀尼德蘭畫家凡·愛克兄弟,被稱作是歐洲油畫的創始人。他們在總結前人作畫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反複試驗,發現亞麻油和核桃油是比較理想的調和劑,顏色易於調和,便於運筆,同時又可層層敷設,畫麵透明鮮亮,使油畫能進一步收到表現對象具有真實感的效果。用這種油調色作畫,畫麵幹燥的時間不快不慢,可以趁濕繼續在已經畫就的底層上加工繪製,幹透的時間也隻要兩三天,而無需像從前那樣借助陽光曬或炭火烤。顏色幹透後很牢固,附著力強,色彩既有光澤,也不易褪色。從此,新材料和新技法便很快地流傳全歐洲,油畫這一獨特而富於表現力的畫種,逐漸地成為歐洲各國繪畫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