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小說如雀鬧枝頭,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小小說。它構成了四季的風景,無所不在。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不是龐然大物。但它的“破壞力”是驚人的。也許,最好的小小說,魅力正在於此,因為,它可以顛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其實,人生的瞬間,隻需要一個窗口,便可以洞若觀火了。
二
靈感在神思之外。構思的反常規,會讓我們捕捉到意外的靈感。謬誤正在變成真理,人的貪婪與獸的凶殘,常常合二為一。這便要把自己當做“神”了,以“神”姿俯瞰大地,透視心靈。作家要勇於將自己塑造為“神”,以半神半人之心,超越在常態的上空。
三
堅持民間話語寫作,是小小說的方向。這個方向是文學的。小小說是貼近平民的民間話語寫作,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廟堂話語。廟堂話語適用於公文,而與文學大相徑庭。民間話語的寫作,應堅持平民視角,即與讀者平等,應讓讀者看得懂,且喜聞樂見。而不是故作深奧、艱澀難懂的虛幻詞句。
四
有人評述小小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話說到點子上了。小小說是什麼?是人生的一個剖麵。人生常因這個剖麵而輝煌或毀滅。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更能使我們在有限的篇幅裏集中智慧或火力。不需要麵麵俱到,不需要移山填海。幹脆利索,不拖泥帶水,在方寸之內盡顯鋒芒。
五
王爾德說:“藝術的使命在於把生活變成童話。”童話,不僅僅是寫給兒童看的,成年人也需要童話。對真善美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沒有童話的世界會怎麼樣呢?即使童話是一種“欺騙”,也是善意的“欺騙”。如果,你讀了童話,能讓自己輕鬆起來,你就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種“欺騙”,並希望她再來。
六
讀小小說,需要細嚼慢咽;讀大小說,則往往狼吞虎咽。寫作也是如此。寫精短的作品,須狀態從容,一筆一畫,尋找內心的感覺。而寫大小說,則如同推土機作業,轟轟隆隆,排山倒海。因此,好的小小說,是作者精雕出來的,也是讀者細品出來的。這就需要小蜜蜂式的曆練,“一有蜜,二有刺,三有小身體。”
七
作家是生活片段的記錄者,但不僅僅是記錄,還要用藝術的手段將這些片段串聯成珍珠。從表麵看,記錄的是行為和故事;從內容上看,記錄的是靈魂和情感。形式是內容的載體,靈魂和情感通過行為和故事表達出來。作家寫的是行為和故事中內裏的東西。否則,不能征服讀者。
八
跳出文學看生活,你會發現,生活永遠是對的。文學和生活很難統一在我們的內心裏。作為小人物,常常以犬儒主義的態度去適應現實。你不得不承認,錯的是你對生活的態度。現實生活中處處存在悖論,在真理與謬誤之間,人們往往會選擇後者。因此,人們便越來越渴望真理,而真理存在於對自由的暢想中。
九
如果說小小說是為有“小時間”的讀者寫的,那麼“小時間”便是“大時間”的一塊塊建材。高樓大廈是由一塊塊建材砌成的。“小時間”不可小覷,它會引爆“大時間”。社會生活的“大時間”,時而被“小時間”所引爆,是由於作者很善於將“小時間”灌滿,以產生震撼力的特質。有如濃縮的易燃易爆品,一旦引爆,氣浪或氣味將彌漫人間。
十
讀者需要溫暖。閱讀的溫暖,來自於心底的春風。堅硬的生活現實,常常令人疲憊生厭。隻有於窗前或燈下的靜心閱讀,才能讓自己感到如沐春風般的愜意。讀者酷愛小小說,需要一個理由,就是能給心靈以溫暖。小小說開掘人性之真善美,故讀者倍感溫馨,心生感動。
十一
小小說的倡導者說,小小說如同乒乓球。小小銀球遍布城鄉,無處不在,既打出了世界冠軍,又強健了萬眾之身。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乒乓球,就有小小說,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大球難見幾度花紅,小小的乒乓球卻引為常勝將軍。這又說明了什麼呢?小小說極具普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