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由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Merton)在1973年正式提出,它的名字來自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10座城邑。第二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便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裏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都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羅伯特·莫頓稱“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他用這句話概括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
馬太效應可以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麵(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例子也可以說明馬太效應,比如說:地價越拍越高,房子越漲越搶,越搶越漲。前一陣的股票熱現象,在股市狂潮中,最賺的總是莊家,最賠的總是散戶。於是,不加以調節,普通大眾的金錢,就會通過這種形態聚集到少數人群手中,進一步加劇貧富分化。
馬太效應除了解釋現象外,同樣還有消極和積極影響。消極影響是某些人成為名人後會喪失理智,居功自傲,在人生道路上跌跟頭。而積極影響是馬太效應不斷鞭策無名者奮發,去追求和超越已有成果。比如,劉翔奧運奪冠,一舉成名,改變了原本亞洲田徑處於弱者的地位;可隨著成名的影響,更多的期待壓在劉翔身上,有可能導致他在田徑場上的發揮時好時壞。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它涉及教育領域、經濟領域、科學領域、品牌資本等等。
在學校教育中,“馬太效應”的作用是消極的。例如,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學校領導稱讚他,班主任更是經常表揚,回到家中也備受寵愛,如此優越的成長環境,帶給他的也不都是歡樂。學生們給他的是這樣的“優待”:“老師就想著他一個,什麼好處都是他的”,“老師就誇他能力強,經常出風頭,能力能不強嗎?他有缺點,但老師還要護著他”,“什麼三好學生、優秀團員和幹部,都是他得的,老師就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等等。這類事情在學校並不鮮見,對好學生過分偏愛的教師,其所帶的班往往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一部分人自負自傲,孤芳自賞,而另一部分人缺乏自尊或自尊心受損,自暴自棄,上進心減弱。教育中的“馬太效應”使得少數學生成為精神“貴族”,多數學生成了受冷落的“被棄者”,如果不注意這種“馬太效應”,那就必然造成隻重視和培養少數拔尖學生,忽視和放棄大多數學生的現象,形成少數和多數的隔膜、分化、對立。所以有經驗的老師往往這樣說:要偏愛差生,發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用反“馬太效應”的方法為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目前,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的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製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常常會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落後地區的人才會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資源會廉價地流向發達地區,落後地區的製度又通常不如發達地區合理,於是循環往複,地區差異會越來越大。又如,人才危機將是一個世界現象,人才占有上的“馬太效應”將更加顯現。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對人才越有吸引力;反過來。被認可的人才越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