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不好的組織,隻有不好的領導。

美國軍事家克裏奇說過:沒有不好的組織,隻有不好的領導。這句話後來被人稱為:克裏奇定理。我們先看看下麵兩個例子。

一個人去買鸚鵡,看到一隻鸚鵡前標:此鸚鵡會兩門語言,售價二百元。

另一隻鸚鵡前則標道:此鸚鵡會四門語言,售價四百元。該買哪隻呢?兩隻都毛色光鮮,非常靈活可愛。這人轉啊轉,拿不定主意。結果突然發現一隻老掉了牙的鸚鵡,毛色暗淡散亂,標價八百元。這人趕緊將老板叫來:這隻鸚鵡是不是會說八門語言?店主說:不。這人奇怪了:那為什麼又老又醜,又沒有能力,會值這個數呢?店主回答:因為另外兩隻鸚鵡叫這隻鸚鵡老板。

有人說,是“9·11”成就了紐約前市長魯道夫·朱利安尼。實際上朱利安尼的領導才能很早就已經表現出來了。他在上任之初曾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做危機管理這門功課,諸如生化武器或炸彈攻擊等,並且反複檢討與練習。因此,“9·11”的發生雖然出人意料,但在發生時,他能夠堅強理智地帶領著紐約市民走過這場前所未有的變局。

朱利安尼在一本書中寫到:所謂的領導,就是在享受特權的同時,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在風險或危機來臨時,有勇氣站出來,單獨扛起壓力。

朱利安尼在當時的危急時刻敏感地意識到,“我必須露麵,我是紐約市市長,我應對危機的方法就是親臨現場並掌控局麵。如果我沒在電視上出現,對這個城市將更加不利。”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好的領導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甚至連鸚鵡都不例外。

好領導是好組織的塑造者。那麼,如何成為一位好的領導呢?下麵的方法也許不夠全麵,但是它絕對是新世紀好領導應該具備的一項技能。

在西方企業管理界,斯蒂芬·丹寧享有“故事大王”的美譽,他不僅善於講故事,而且極力推崇領導者應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提高領導力。在其新作《鬆鼠公司》中,丹寧講述了一個鬆鼠公司運用講故事而獲得成功的寓言。該書的主人公是一隻名叫戴安娜的鬆鼠,她是鬆鼠公司的CEO。戴安娜從酒館老板那裏學會了編故事和講故事的本領,於是組織公司主管在公司內部大講特講各自的故事,調動員工積極性,激發企業團隊精神,共享最新信息,從而成功地使鬆鼠公司從傳統的鬆果埋藏企業轉型為鬆果儲存企業。

在《鬆鼠公司》中,丹寧強調的一點就是,能夠在正確的時間講述正確的故事,將成為在新世紀應對挑戰和獲得成功的重要領導技能。IBM管理開發部專門請來在好萊塢有15年劇本寫作和故事編輯經驗的劇作家擔任顧問,向管理人員介紹好萊塢的故事經驗:運用情節與角色來製造衝突。耐克公司在多年前就設立了正式的“講故事”計劃:每個新員工要聽一小時的公司故事。如今,聽故事仍然是新員工受訓的頭等大事,因此耐克的教育總管通常被稱為“首席故事官”。越來越多的企業還在專家幫助下開發有利於企業的故事。這些企業故事不僅能夠講述公司的曆史,增強員工對公司的認同感,同時也告訴員工隻要努力付出就會有回報。

惠普公司在創建50周年之際,聘請專家在公司上下收集了100多個企業故事,其中“惠利特與門”流傳最廣。惠利特是惠普公司的創辦人之一,一天他發現通往儲藏室的門被鎖上了,於是惠利特把鎖撬開,在門上留下了一張便條,上麵寫著“此門永遠不再上鎖”。這個故事告訴所有惠普人:惠普是重視互信的企業。在IBM最常聽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門衛露西的任務是檢查人們在進入安全區時是否佩戴了身份標識。一天,董事長沃森違反了這條規定而被露西攔在安全區外,沃森的陪同人員表示不滿,但沃森卻取來了應該佩戴的標識。這個故事的精彩之處不僅在於刻畫了一個極具戲劇衝突的畫麵,更在於傳播了一條重要信息:即使是董事長也必須遵守企業規章。

企業主管講故事的方法與趾高氣揚地發號施令相比,講故事的方式是最生動和最有說服力的。可口可樂的老總郭思達就風趣地提醒員工,人體每天需要64盎司液體,而可口可樂隻提供了2盎司,言下之意就是可口可樂的市場潛力仍然很大。

綜上所述,總結出企業領導常用的三種故事類型:第一類故事是“我是誰”,即講述自己感人的經曆和成功的經驗,用個人的故事來打動人心,調動員工的積極性;第二類故事是“我們是誰”,即在應對時代變遷過程中激發團隊協作精神,促使全體員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第三類故事是“我們向何處去”,即描述、解釋企業在未來要做些什麼以及企業要怎樣走向未來。這類故事勾畫出現實和理想的差距,激發公司員工行動起來實現理想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