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找到了打開某人心鎖的鑰匙,往往可以反複用這把鑰匙去打開他的某些心鎖。

美國職業培訓專家史蒂文·布朗提出:一旦找到了打開某人心鎖的鑰匙,往往可以反複用這把鑰匙去打開他的某些心鎖。這句話後來被人稱為布朗定律。

先來看看“修女的故事”。

一個虔誠的修女為了拯救受難的人們隻身來到印度,當她看到當地的人們因為貧困而衣衫襤褸甚至沒有穿鞋子的時候,她決定自己也不穿鞋子,因為這樣才能夠更加貼近他們從而更好的幫助他們。以至後來戴安娜王妃聽說了她的豐功偉績之後來印度拜訪她的時候,王妃因為自己穿了一雙潔白的高跟鞋而感到無比羞愧……後來中東發生了戰爭,這位修女孤身一人來到戰場上,當作戰的雙方都發現這位修女來到的時候,竟然不約而同地停止了攻擊,等她把戰區裏麵的婦女和兒童都救了出來……在這位德高望重的修女去世的時候,印度舉國上下的人民都為她而悲痛,在她的靈柩經過的地方,沒有人會站在樓上,因為不願意自己站的比她還高,而她遺體的雙腳仍然是裸露的,向世人宣告她是與那些貧苦的人們平起平坐的。

這位高尚的修女就是特裏莎。

特裏莎修女的真實故事告訴我們:找到心鎖就是溝通的良好開端。知道別人最在意什麼,別人的意願就會在你的把握之中。

有時候,當我們樂意與某些人溝通時,卻發生了困難以至於失敗。對方仿佛處於一個作繭自縛的桎梏裏,與任何人都格格不入,他的思想顯得怪僻,情緒非常不好,拒絕與外界的交流,暫時處於“絕緣”狀態,任何信息的輸入都被阻擋,他呆若木雞、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任何人都無法訪問他的心靈世界,不知他在想些什麼。

這種溝通障礙的現象其實並不少見,當一個人遇到重大的不快事件時,當一個人受到強大的外界不良刺激時,比如遭遇愛情、親情、友情的失落,比如在工作、事業上碰到挫折,等等。此時你會覺得他判若兩人,表現反常,甚至有點奇怪。即便這個人與你同屬於一個類型、一個層次的,也曾經給你過不少好印象,曾經與你溝通得十分融洽,但是現在不同了,變得難說話,難溝通了。

對於這種情況的溝通,我們就不應當輕言放棄,草率了事。要看到你與他之間的許多共同點,就具備了溝通的條件。這種溝通的暫時性障礙是常見的,要堅持和努力,並且把握一定的技巧。隻要你走進他的心靈,找到了開啟他心鎖的那把鑰匙,那麼,很多疙瘩也都會迅速迎刃而解的。

與其他方麵的運行、活動一樣,溝通有正常順暢的活躍期,自然也有死機、鎖閉的時候,那種要求溝通都是一帆風順、長盛不衰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何況,溝通本身是件艱難的事情,尤其在企業裏,我們都來自五湖四海,溝通還是件複雜的事情。我們應該正視溝通暫時性障礙的客觀性,並且不輕易被這種溝通障礙難倒而泄氣和絕望。當然,我們需要一種開朗的陽剛之氣去打通溝通的死結,同時還需要一種持之以恒的韌性與耐心去解開溝通的一些疙瘩。麵對種種暫時性的溝通失敗,如何去找到打開這個鬱悶者、自閉者心鎖的那把鑰匙,就成了關鍵。

你希望溝通的那個人,也許是公司裏的老板或經理,也許是一名同事、員工,你雖然希望與他交流溝通,坦率暢談一番,可他的心偏偏像上鎖了似的,話剛說兩句就沒勁了,談不下去了。你心猿意馬,也覺得這種勉為其難的對話累,乃至失望,隻好算了吧,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反正彼此河水不犯井水,溝通不成就不溝通了。

布朗定律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僅說找到鑰匙可以打開某人的心鎖,而且說往往可以反複用這把鑰匙去打開他的某些心鎖。這句話意味著要找到那把鑰匙,不是打開一次心鎖就扔掉的那種,而是可以繼續用這把鑰匙去第二次第三次的打開他其他的心鎖……這等於說,找到這把非同尋常的鑰匙,要看準了某人的心病,要抓住他心病的主要特征和本質,不能隻看到表象、毛皮,更不能被一些枝節瑣碎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