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圓滿的、成功的談判,每一方都應是勝利者。
美國傑出的談判家尼倫伯格和中國學者牟傳珩(苦陽子)首次提出“成功的談判,每一方都是勝利者”的觀念,把“雙勝”政治思想隱含於談判理論之中。該書成為我國第一部從程序到實體,從理論到實踐,全麵係統的研究談判雙贏思想,並使之成為一門獨立學說的理論著作。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就世貿談判達成雙邊協議,中國國家主席在會見美方談判代表時稱,這是一個“雙贏協議”。而後,中央電視台在“焦點訪談”節目中采訪中美世貿談判中方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時,龍就“雙贏”提法做出頗耐尋味的一個解釋,稱之為“英文名詞”。由此“雙贏”提法興行中國大陸,並引起媒體關注。當時台灣當局已有要在政治上與大陸政府搞“雙贏”的提法;韓國總統金大中在談及與朝鮮關係時,也提及“雙贏”主張。由此可見,“雙贏”提法不僅在中國,也已為國際社會所接受。
現實生活中不乏“雙贏”的小故事,例如下麵這則果農的故事。
有一個果農,培植了一種皮薄、肉厚、汁甜而少蟲害的新果子。正當收獲季節,引來不少果販紛紛購買,使這位果農發了大財,增加了不少財富。
當地不少人羨慕他的成功,也想借用他的種子來種果子,這位果農認為物以稀為貴,其他人也種這種果子將會影響自己的生意,所以還是自己獨享成功的喜悅為好,於是全部都拒絕了,其他人沒有辦法,隻好到別處去買種子。可是到了第二年果熟季節時,這位果農的果子質量卻大大下降了,果販們也都搖頭不買他的果子了。這位果農傷透了腦筋,隻好降價處理了。
果農想弄清楚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於是就來到城裏找專家谘詢。專家告訴他,由於附近都種了舊品種果子,而惟有你的是改良品種,所以,開花時經蜜蜂、蝴蝶和風的傳播,你的品種和舊品種雜交了,當然你的果子就變質了。
“那可怎麼辦?”果農急切地問。
“那還不好辦?隻要把你的好品種分給大家共同來種,不就行了。”
果農立即照專家的說法辦了。這一年,大家都收到了好果子,個個都喜笑顏開。
這位果農自以為獨享財富,豈料獨享就那麼短暫,而且還帶有毀滅性的後果。後來,他把改良的品種分給大家來種,不僅自己獲得了財富,也幫助別人獲得了財富,取得了雙贏的成果。
所謂“雙贏”,即兩個都“贏”,第一個“贏”,代表的是讓對方得到全部的價值與服務,當對方的需求或欲望得到滿足時,第一個“贏”也就形成了;第二個“贏”,是指你因所做的工作或提供的服務而獲得的完整回報。當你以自己有利的工作或服務也能讓對方滿足時,第二個“贏”也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