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製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說如同耳邊風。直到16歲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父親說:“昨天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麵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的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後麵。後來,鑽出煙囪,我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全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我鑽出煙囪時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幹幹淨淨的,隻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後,鄭重地對他說:

“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於是隻能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正因如此,每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環境當中,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把“認識你自己”作為銘文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然而時至今日,人們不能不遺憾地說,“認識自己”的目標距離我們仍然還很遙遠。那麼,如何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呢?有以下幾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