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水桶中最短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
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就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
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則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製。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製因素”。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隻有換掉短板或將短板加長才可以。所以這一規律被總結為“水桶定律”、“水桶原理”,也常稱為“短板理論”。這一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根據這一定律還得出兩個推論:其一,隻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隻要這個水桶裏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
有一個華訊員工,由於與主管的關係不太好,工作時的一些想法不能被肯定,從而憂心忡忡、工作興致不高。剛巧,摩托羅拉公司需要從華訊借調一名技術人員去協助他們搞市場服務。於是,華訊的總經理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這位員工去。這位員工很高興,覺得有了一個施展自己拳腳的機會。去之前,總經理隻對那位員工簡單交待了幾句:“出去工作,既代表公司,也代表你個人。怎樣做,不用我教。如果覺得頂不住了,打個電話回來。”
一個月後,摩托羅拉公司打來電話:“你派出的兵還真棒!”“我還有更好的呢!”華訊的總經理在不忘推銷公司的同時,著實鬆了一口氣。這位員工回來後,部門主管也對他另眼相看,他自己也增添了自信。後來,這位員工對華訊的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華訊員工的例子表明:注意對“短木板”的激勵,可以使“短木板”慢慢變長,從而提高企業的總體實力。人力資源管理不能局限於個體的能力和水平,更應把所有的人融合在團隊裏,科學配置,好鋼才能夠用在刀刃上。木板的高低與否有時候不是個人問題,是組織的問題。
在家電的舞台上,百家爭雄,然而海爾卻一步一個腳印地跑在最前列。為什麼?不是海爾的資本比別人厚,引進的國際人才也並不比別人多,人才素質也不比別人高……一句話,海爾的“高木板”並不多,但他們有一個好的團隊,其整體績效就不比任何“高木板”差。
所以,在加強水桶盛水能力的過程中,不能夠把“高木板”和“低木板”
簡單地對立起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高木板”,與其不分青紅皂白地趕他出局,不如發揮他的長處,把他放在適合他的位置上。
若僅僅作為一個形象化的比喻,“水桶定律”可謂是極為巧妙和別致的。但隨著它被應用得越來越頻繁,應用場合及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已基本由一個單純的比喻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這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水桶”不僅可象征某一個員工,也可象征一個企業、一個部門、一個班組,而“水桶”的最大容量則象征著整體的實力和競爭力。
一個企業要想成為一個結實耐用的水桶,首先要想方設法提高所有板子的長度。隻有讓所有的板子都維持“足夠高”的高度,才能充分體現團隊精神,完全發揮團隊作用。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年代,越來越多的管理者意識到,隻要組織裏有一個員工的能力很弱,就足以影響整個組織達成預期的目標。而要想提高每一個員工的競爭力,並將他們的力量有效地凝聚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員工進行教育和培訓。企業培訓是一項有意義而又實實在在的工作,許多著名企業都很重視對員工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