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現象產生的根源——權力的危機感。
1958年,英國曆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C.Northe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他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一個人可以在10分鍾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鍾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鍾頭,尋眼鏡一個鍾頭,查地址半個鍾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鍾頭零一刻鍾……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這個人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另外,帕金森也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隻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係。
例如,有一個水利局實行銀行代發工資兩個月後,職工們竟發現多出了34張“嘴”,有34名非水利局職工,卻擁有水利局職工的工資賬戶。後經查實,這多出的34張“嘴”都是水利局幹部的親屬,其中21人是水利局副科級以上幹部的子女、親屬。這其中有含飴弄孫的老人,目不識丁的農婦,甚至還有9名是正在學習的大中專學生。又比如,寧夏西海固地區同心縣,曾經是以“苦甲天下”而聞名的,但就是在那裏,這種帕金森現象十分常見,在同心縣部分幹部違法亂紀,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那些能力平庸的人又大量超編進人行政機構,致使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吃“皇糧”的人數畸形膨脹。冗員吃空了’
財政預算、補貼,就連專項資金也被挪用……這種“貧困的腐敗”,引發了一連串的咄咄怪事——在這個僅有33萬人口的貧困縣裏,吃“皇糧”者高達1.1萬人,全縣超編人員高達2800多人。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支超編大軍中,有大批“拿著俸祿不上朝”的“掛職幹部”,輪流上班的“輪崗幹部”,10來歲的“娃娃幹部”,四五歲的“學齡前兒童幹部”。縣烈士陵園隻有3座墓碑,但卻供養著20名管理人員,難怪有人嘲諷是“20個活人守著3個死人”。機構、人員過多過濫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幾乎成了一些地方的通病,而少數“懶和尚”當主持而產生的“食客者眾”,更成了這些部門的“痼疾”。
我們不難看出,帕金森定律並非是老調重彈,缺乏新意,這個定律把我們一些行政機關的用人現狀刻畫得人木三分。一些心術不正的首長,以權謀私,“舉賢不避親”,竟把那些缺乏基本業務素質的親屬故舊,或欺上瞞下,或弄虛作假,或交換提攜弄到自己所任職把掌的部門。於是乎,“七姑八舅”一個個執掌了“帥印”,親屬嫡係一個個占據著要害崗位,而一個個有能力的幹才,或因有些“野心”,或因有些真本領“氣焰”有點“囂張”,而受到輕用、不用,甚至備受壓製,其結果,幹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蛋的。一個私欲膨脹的行政首長,為一個個低能兒開啟了大門,卻把一批批有為之人拒之門外,於是平庸戰勝了才俊,“牛糞”得到了“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