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很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謝裏夫就證明了暗示效應的存在,實驗是這樣的:他讓大學生評價兩段作品,告訴他們說,第一段作品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寫的,第二段作品是一個普通作家寫的。
其實這兩段都是狄更斯的作品。結果大學生對兩段作品作了十分懸殊的評價:
第一段作品獲得了慷慨的讚揚,第二段作品卻得到了苛刻的挑剔。
類似地,還有一位心理學家在真實的環境中做了這樣的實驗:在課堂裏,他取出一個洗得幹幹淨淨的裝滿清水的香水瓶,對學生們說:“這是一瓶進口香水,看誰能最先辨別出這是什麼香味。”然後將瓶蓋打開。過了不久,許多學生相繼舉起手說自己聞到了香味,有的說是茉莉香味,有的說是玫瑰香味,有的說是玉蘭香味……當得知這隻是一瓶清水時,大家不禁哄堂大笑。
如此的實驗還有很多,這讓我們感歎:人是多麼奇妙啊!雖然我們有自己的判斷力和自主性,卻也有背叛自己感官的時候,而且還渾然不覺!
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讀過心理學,也說不出“暗示效應”的專業術語,但他們卻會運用暗示效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
於是曹操大談:“前麵山上有一片梅林……”因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發揮了作用,於是,人們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暫時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心理學家”,他不自覺地運用了暗示效應。
趙本山、範偉的小品《賣拐》,也是暗示效應的幽默體現。買者說,自己雖然“臉有點兒大”,但自己的腿沒問題。賣者則說,“臉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經壞死,把臉憋大了”。買者說,“自己的左腿沒毛病,隻是小時候右腿摔過”。賣者說,“那是轉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後走一圈兒,肯定會有不適應感”。“末梢神經壞死”以及“轉移”等,都是醫學上的常用語,有極強的暗示效應。結果,買者對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於是,一場騙局便大功告成,《賣拐》
也成了小品中的經典之作。
望梅止渴、賣拐,分別出自小說和小品,很可能是作者的虛構,但它們卻藝術地反映了真實生活。由此,我想到了一則發生在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身上的暗示效應。葉聖陶有嚴重的失眠症,每天都由夫人給他三片安眠藥服下,才能安然入睡,這已成了他的入眠習慣。可是,誰又能想得到,夫人提供的安眠藥居然是三片維生素C呢!葉聖陶先生也始終被蒙在鼓裏,倘若他知道服下的是維生素C而不是安眠藥,那麼,他肯定會輾轉反側而不能入眠。
暗示效應,極為普遍,有積極的暗示效應,比如望梅止渴;也有消極的暗示效應,比如賣拐。當我們一旦陷進某種消極的暗示效應而不能自拔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去請教在某些方麵有專業知識的人們,比如找心理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