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7章 盧維斯定理(1 / 1)

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盧維斯定理是美國心理學家H·盧維斯提出的。他告訴我們:第一,做人首先要謙虛。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第二,謙虛要有個度。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第三,要把握好謙虛的尺度。對自己不懂的或懂的不夠的地方要謙虛學習;對工作職責中本應該由自己完成的,要盡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不能因過分謙虛而失去顯示才華的機會。

鷹王和鷹後從遙遠的地方飛到遠離人類的森林。它們打算在密林深處定居下來,於是就挑選了一棵又高又大、枝繁葉茂的橡樹,在最高的一根樹枝上開始築巢,準備夏天在這兒孵養後代。

鼴鼠聽到這個消息,大著膽子向鷹王提出警告:“這棵橡樹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幾乎爛光了,隨時都有倒掉的危險。你們最好不在這兒築巢。”鷹王心想:“嘿,這真是咄咄怪事!我還需要你鼴鼠來提醒?你們這些躲在洞裏的家夥,難道能否認老鷹的眼睛是銳利的嗎?鼴鼠是什麼東西,竟膽敢跑出來幹涉鳥大王的事情?”鷹王根本聽不進鼴鼠的勸告,立刻動手築巢,並且當天就把全家搬了進去。不久,鷹後孵出了一窩可愛的小家夥。

一天早晨,正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外出打獵的鷹王帶著豐盛的早餐飛回家來。然而,那棵橡樹已經倒掉了,它的鷹後和它的子女都已經摔死了。

看到眼前的情景,鷹王悲痛不已,它放聲大哭道:“我多麼不幸啊!我把最好的忠告當成了耳邊風,所以,命運就給予我這樣嚴厲的懲罰。我從來不曾料到,一隻鼴鼠的警告竟會是這樣準確,真是怪事!真是怪事!”“輕視從下麵來的忠告是愚蠢的,”謙恭的鼴鼠答道,“你想一想,我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樹根十分接近,樹根是好是壞,有誰還會比我知道得更清楚呢?”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即使是聖人,在他專長的領域之外,他也應保持謙虛的心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習孔子謙虛謹慎的精神,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同時,作為公司或部門的管理者,更應該借鑒鷹王的寓言,善於聽取最基層員工的意見,要謙虛為懷,多方調節好心態,多信任下屬。溝通是合作的基礎。管理者必須懂得運用溝通的方法,保證來自同事和下級的最大限度的合作。拒絕溝通,也就意味著拒絕與別人的合作。在企業管理中,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一定是善於與人合作的人;不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於與人合作的人。

善於與人溝通的管理者,能用誠意換取下屬的支持與信任,即使管理過於嚴厲,下屬也會諒解而認真地執行;不善於與人溝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下屬也不願意接受,其結果必然怠慢工作。奧田是豐田公司第一位非豐田家族成員的總裁,在長期的職業生涯中,奧田贏得了公司員工的愛戴。他有1/3的時問在豐田城裏度過,經常和公司裏的1萬多名工程師聊天,聊最近的工作,聊生活中的困難。另有1/3時間用來走訪5000名經銷商,聽取他們的意見。

管理不是一門隻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學問,而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每一個不完美、每一個充滿這樣那樣缺點的人,都能掌握的學問。用管理學大師杜拉克的話來說:“如果一個組織需要天才或超人管理的話,那麼它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一個組織必須有這樣一個形式:在一個由普通人組成的領導集體的領導下能夠正常地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