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5章 阿倫森效應(1 / 2)

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歡那些顯得不斷減少的人或物。

阿倫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認為,人們大都喜歡那些對自己表示讚賞的態度或行為不斷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態度或行為不斷減少的人或事。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從倍加褒獎到小的讚賞乃至不再讚揚,這種遞減會導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加以承受。然而,繼之不被褒獎反被貶低,挫折感會陡然增大,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遞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悅及心理反感的。

阿倫森效應的實驗是將實驗人分4組對某一人給予不同的評價,借以觀察某人對哪一組最具好感。第一組始終對之褒揚有加,第二組始終對之貶損否定,第三組先褒後貶,第四組先貶後褒。此實驗對數十人進行後,發現絕大部分人對第四組最具好感,而對第三組最為反感。

下麵列舉幾個小例子,來感受一下阿倫森效應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樓的後麵,停放著一部爛汽車,大院裏的孩子們每當晚上7點時,便攀上車廂蹦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眾孩童蹦得越歡,見者無奈。這天,一個人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比賽,蹦得最響的獎玩具手槍一支。”眾童歡呼雀躍,爭相蹦跳,優者果然得獎。次日,那人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眾童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那人又對孩子們說:“今日獎品為花生米二粒。”眾童紛紛跳下汽車,皆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從中可。以看出,“正麵難攻”的情況下,采用“獎勵遞減法”可起到奇妙的心理效應。

2.反例

小剛大學畢業後分到一個單位工作,剛一進單位,他決心好好地積極表現一番,以給領導和同事們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於是,他每天提前到單位打水掃地,節假日主動要求加班,領導布置的任務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難,也硬著頭皮一概承攬下來。

本來,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人積極表現一下自我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是小剛此時的表現與其真正的思想覺悟、為人處世的一貫態度和行為模式相差甚遠,夾雜著“過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難以有長久的堅持性。沒過多久,小剛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還經常遲到,對領導布置的任務更是挑肥揀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