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朱信靈的小說(代序)
挑夫
朱信靈6月問世的長篇小說處女作《歲月漫漫》還散發著墨香,三個月後,其第二部長篇小說《飄動的白幡》又將付梓,據說其第三部長篇也已結稿,第四部作品也在醞釀之中了。作者文思敏捷,下筆猶泉湧,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不能不令人驚歎!其如此高產,除刻苦勤奮外,若無一定文學修養和藝術天賦,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讀罷《歲月漫漫》和《飄動的白幡》,掩卷沉思,印象一言以蔽之: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兩部作品描寫真實,刻畫細膩,寫的都是在我們身邊、身上剛剛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非常熟悉的故事。
信靈喜歡動筆,過去卻從未寫過小說,現已過知天命之年,為什麼心血來潮,一部接著一部地寫起長篇小說來呢?
熱愛生活,熟悉生活,是信靈創作長篇小說的深厚基礎。魯迅先生說:“我們需要的,不是作品後麵添上去的口號和矯作的尾巴,而是那全部作品中的真實的生活,生龍活虎的戰鬥,跳動著的脈搏,思想和熱情,等等。”(《且介亭雜文末編·論現在我們的文學運動》)信靈的作品,沒有口號,沒有標簽,雖然也有廣闊的社會畫麵,但是多為凡人細事,家長裏短,生活瑣碎,貼近百姓,貼近生活,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這自然與作者的經曆密切相關。信靈當過農民、工人、教師、會計、公務員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曆。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他深入生活,熱愛生活,留心身邊人和事,同不同人打交道,在各種場合耳濡目染,深諳民俗民風,對人情禮節無所不通。有了這種豐富的生活積澱,蓄之既久,其發必速。他一旦有了創作衝動,便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信手拈來,滔滔不絕,而且一板一式,皆中規中矩。說到底,信靈實得益於數十年生活積累,厚積薄發,方大器晚成。
關注人,理解人,是信靈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小說創作當然要寫故事,寫故事關鍵是寫人,寫人的思想,寫人的感情,寫人的品格,寫人的境界,從而發揮滋養人、教育人的社會功能。社會上芸芸眾生,千人千麵,秉性各異。要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就必須做有心人,靜觀默察各種人,深入不同人的內心世界,揣摸人的不同性情,掌握人的不同表現,表現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信靈的兩部作品,塑造了兩個主要人物,即李大明和侯大川。不同的是,《歲月漫漫》以李大明為主線,以人寫事,又在事中寫人;而《飄動的白幡》以喪事為主線,在事中寫人,又在人中寫事。作者精心設計故事情節,尤其通過人的內心獨白,以及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揭示符合身份的人的內心世界,合情合理,真實可信。李大明、侯大川年齡相仿,出身相同,成長道路相似,都是公務員中的處級幹部。二人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思想做派,躍然紙上。這種幹部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同讀者“零距離”,不生疏。作者如果不是長期相處,深有感觸,寫來決不會下筆千言,入絲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