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眾到風暴
卷首語
作者:王晨
小眾離風暴有多遠?
小米告訴你。
(此處略去10萬字。研究小米的資料汗牛充棟,大家自行腦補。)
我們想說的是,如今這樣規模的小米,銷售收入中50%來自線下。中國聯通的國代商愛施德在其中居功至偉。
光靠互聯網,小米是做不到現在這個份額的。
比如小米1S,官方售價1499元,小米號稱放出20萬台來搶購,實際隻出5萬台,其餘的全部以1379元的批發價放給愛施德,然後愛施德加100元放給各大零售終端,再設置一個建議零售價1799元各自去銷售。
小米主要是負責產品和話題炒作,小眾來建立口碑,媒體炒作跟進形成大範圍影響力,製造緊俏搶手的聲勢,經銷商則負責線下銷售工作。
很多人抱怨搶不到小米,饑餓營銷效果更加明顯。不是你搶不到,是小米壓根不想這個零售價賣給你;不是小米不想用這個零售價賣給你,是都在網上滿足了你的需求,線下渠道隻能去啃骨頭,誰肯賣力去賣?
雷軍很清楚,不做線下渠道,小米就做不到現在的規模。雖然線下手機渠道被互聯網衝擊得很厲害,但是就全國範圍而言,線下渠道依然分布廣泛,不做,就不會有足夠的滲透率。
是的,小眾想變成風暴,依然要依靠大眾渠道(當然,什麼是大眾渠道,正在變化中)。
大部分買小米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參與感、快速迭代的操作係統、互聯網思維的小米文化和米聊,他們甚至不知道雷軍是誰。
他們或許就是從哪個朋友或熟人那裏聽說這個品牌不錯,一看性能如此強勁,價格如此驚爆,在最主要的功能上又有足夠的賣點和差異化,入手小米也就是個順理成章的事。
更重要的是,他們走入手機賣場,賣手機的人都說小米不錯。
負責小米營銷的黎萬強最近出了新書《參與感》,又是一個十足的煙幕彈。光靠那一小撮人的參與感,小米是走不到今天的。對那些小眾的IT男而言,小米是參與感;對大眾而言,小米是價格戰,是優質低價,是占了老大的便宜。
小米的成功,是現象級的。但是這種現象級的商業成功,注定了是少數派。因為所謂現象級,就需要卷入足夠的大眾注意力,這樣才能盡量減少廣告推廣開支,減少購買心理排斥。而大眾注意力是有限的。一年能轟動全國並形成持續影響力讓人記住的新聞有幾條?能上頭條就已經不錯了,還會迅速被新的頭條頂掉,更何況一個產品。
因此,大部分的企業,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從小眾來,到小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