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賢君:新媒體廣告的三個方向
金鼎獎
演講者:佘賢君博士 CCTV廣告經營管理中心市場部副主任
1.與大媒體融合,避免消費者內心的偏離恐懼。
歸屬一個群體才是安全的,這是生物的本能。人也是這樣。為什麼現在大家特別渴望在一個群體裏溝通交流,就是因為偏離恐懼——我們害怕偏離群體,擔心跟不上時代。
正是因為這種偏離恐懼,造就了電視上的大熱節目,比如《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
最經典的是今年的世界杯。我們的客戶一度非常擔心,因為後半夜時差比往年都大,收視率有保證嗎?投這麼多錢,你們廣告那麼貴。我們也擔心。萬萬沒想到,我們在後半夜創造了5%的收視率。這是什麼概念?地方台最牛的《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在黃金時間也不過2%左右,世界杯5%,而且是後半夜啊!
為什麼收視率比上幾屆都高?
因為那段時間所有微信、微博都在討論世界杯,離開世界杯就會覺得自己跟不上了。所以起來趕緊看兩眼,省得不知道微信在討論什麼。
反應比較敏捷的客戶,比如海爾,就在世界杯期間做了一個線上線下互動活動。最後海爾天樽空調的廣告累計到達50.55億人次,效果非常好。
當大家在歡呼媒體碎片化時代給我們帶來自由的時候,請注意,消費者的偏離恐懼感也在提升。這個時候,我們要與大媒體融合,避免消費者恐懼。
2.消費者要在廣告互動中體驗到獎勵感。
大家都說互動是新媒體廣告的優勢所在。但是,互動越來越多,消費者見得越來越多,他就不願意互動了,出現互動疲勞。你別覺得給他一些獎品就行了,消費者不動心。
消費者在意的不是獎勵,而是獎勵感。獲得突破時,我們會分泌多巴胺,產生成就感、價值感。你給他獎品,他不一定有成就感。
今年世界杯,我們推出的主持人劉語熙在微博搞互動,劉語熙今天晚上穿哪隊球衣由投票決定,幾十萬網民投票,決定是穿巴西隊還是德國隊。後來劉語熙穿哪個隊,哪個隊就輸,劉語熙被戲稱為“烏賊劉”,但是微博、微信粉絲量暴漲,效果非常好。
3.繞過消費者的認知防禦,讓廣告出其不意。
今天的消費者每天接觸1500~2000條信息,可能會疲勞,出現認知防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絕大部分的信息都被防禦掉,怎麼辦?
於是廣告商提出植入式廣告,原生廣告。但原生廣告更糟糕,當消費者最後發現你給他的資訊是廣告,會有一種上當的感覺,他會很生氣,不僅會防禦,還會憤怒。
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是人類或者地球上最大的人類聚會。一個晚上七八億人同時看一台晚會,平均收視率38%以上,廣告價值巨大。但是由於消費者這種強大的認知防禦,不允許我們在上麵做廣告。我們也很鬱悶。
最近我們發現,消費者看春晚的時候有一個需求:他渴望互動。於是2014年馬年春晚,我們推出一個二維碼互動,掃描二維碼進入我們的新浪微博,一起互動。廣告在微博上呈現,在鏈接的網站上呈現,效果特別好,3477萬人參與了互動,廣告價值巨大。
廣告要不斷推陳出新,特別是新媒體的廣告產品。如果說你的智商還不如我們這些消費者,你就別指望消費者和你一起進行新媒體廣告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