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拿什麼保護你?我們的曆史文化名城(1 / 2)

拿什麼保護你?我們的曆史文化名城

關注

作者:康楠

一處斷牆、一處廢墟、一座宮殿,牽動的是從千年曆史風雨裏演繹出來的或悲壯、或輝煌、或豪邁的故事,它們無疑是城市寶貴的文化遺產。

城市有它的過去、也有現在與將來。在“拆”與“建”中,城市管理者對城市的過去和未來的規劃不當,往往造成了對過去遺留的寶貴文化遺產的破壞。

1月2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通知,對山東省聊城市、河北省邯鄲市、湖北省隨州市、安徽省壽縣、河南省浚縣、湖南省嶽陽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雲南省大理市因保護工作不力,致使曆史文化名城曆史文化遺產遭到嚴重破壞、名城曆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情況進行了通報批評。

如何拆?如何建?理念的不同,對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效果就不同。而在拆與建中,曆史和發展的博弈,文化和利益的博弈都在考驗著城市管理者。

拆與建中的破壞

據了解,我國目前由國務院確定並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共有119座,這些曆史文化名城有的曾是曆史上的政治、經濟重鎮,有的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跡,有的是某些曆史大事件的發生地具有彌足珍貴的曆史文化價值。

然而,因保護不力,名城曆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早在2011年1月,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就展開了對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開展保護工作的聯合檢查。通過檢查發現,這些被破壞的曆史遺跡或被肆意拆除,或被盲目拆除後複製新古跡,甚至再造古跡。

此次被通報批評的8座曆史文化名城中不乏被評為首批曆史文化名城的雲南大理,大理有著5000多年延續不斷的曆史,其中有500多年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正是這座久經風雨的文化古城,未經受住現代化建設的浪潮,多處珍貴的文化古跡被破壞甚至拆除。

近年來,大理地產開發增速,在引進高端酒店,圈山占水的建設中破壞了古跡原貌。據大理州政府網站顯示:大理三月街度假村建設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占地300餘畝,總建築麵積10萬平方米,是集五星級高端度假酒店、休閑商業、高端養生住宅於一體的休閑養生度假村。然而如此大麵積的建設項目占用的土地卻是南詔大理國王城——羊苴咩城遺址。

不僅如此,除大理因破壞曆史文化遺產遭通報批評外,其他7座城市也存在不同的古跡保護不力現象,在“拆舊”與“仿古”的雙重熱潮下,很多珍貴的文化遺產永遠地消失了。

對於此次被通報批評的湖南省嶽陽市,湖南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柳肅說,“嶽陽隻重視保護幾座單體的文物建築,比如嶽陽樓、嶽陽文廟、慈氏塔,不太注意保護曆史文化街區。”

山東聊城是“推倒重來”建古城的城市之一。4年前,聊城市啟動了古城重建計劃,但是卻沒有嚴格遵守原定的整體規劃,致使大片的老街區被拆除,同時又大量建起仿古宅院。據同濟大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介紹,古城街巷的基本格局還在,但是裏麵的建築全都變了。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在全國“兩會”等多個場合公開表示,“很多地方在大肆拆遷、改造時都會說,自己有完整的城市規劃,可這些規劃並不意味著文化遺產能免遭傷害。實際上大量的名城、名鎮、名村都因亂規劃和亂改造變成了‘文化空巢’,沒有了血肉和靈魂。”

要發展還是要文化?

對於此次被通報批評的8個市縣,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提出了整改要求,但是,就現實情況而言,整改麵臨著一定的挑戰。

據住建部、國家文物局要求:相關省、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文物局督促上述城市人民政府立即梳理名城保護工作,認真查找問題,分析原因,盡快采取補救措施,提出整改方案,完善相關保護製度,堅決製止和糾正錯誤的做法,防止情況繼續惡化。並將整改情況於2013年8月31日前上報,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將視整改情況決定是否請示國務院將其列入瀕危名單。

不管是查找問題、分析原因,還是采取補救措施,都麵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在社會經濟發展與曆史文化遺產保護間的抉擇。

曆史文化遺產自身具有的文化價值為城市創造了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過度的為了利益而開發,往往造成文化遺產的破壞。“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占盡天時地利,旅遊業自然成為經濟支柱,‘曆史文化名城’往往成為金字招牌。”北京交通大學旅遊管理係教授王衍用分析說,發展旅遊業,吃、住、行、遊、購、娛必須麵麵俱到,開發顯然是無法避免的。可是進入旅遊開發程序後,有些地方政府沒有把文物保護放在首位,而是一股腦按商業規律來辦事,適度開發變成了過度開發,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態性被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