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 劉穎淘來第一桶金(1 / 2)

還記得剛到這個城市的時候,是在自由市場以賣菜為生的。初中還沒上完,就因為家裏太窮,不得已走出了大山。

一個沒出過大山的傻姑娘,要單打獨鬥在這個城市立足,要遇到多少難題是可想而知的。

在這個城市沒有親戚,有的隻是幾個和自己一樣早早輟學出來闖世界的同學。

不得不說,那時候同學之間的友誼是很純真的,要幫你的同學是傾盡全力的在幫你。

在菜市場找到李玉華的時候,她正在賣包穀棒子。

知道劉穎也從學校出來並沒有表示遺憾,好像覺得劉穎這樣是她早都預料到的一樣。

問了一下打算之後,就毫不猶豫的邀請劉穎和她合租住在一起,說這樣的話兩個人也好有個照應。

知道劉穎沒錢,李玉華說房租她是一次交了三個月的,劉穎掙著錢了就均攤房費,掙不著就算了。

劉穎拿著借來的十五塊錢開始了她在菜市場的創業。

十五塊錢也是問一個同學借的,自己的父母不可能拿出這麼大一筆巨款讓自己禍害。

借給自己錢的是一個叫陳學軍的男同學,初二上了一學期就輟學了。

陳學軍輟學後跟著父親來這個城市搞副業,那時候的人把外出打工就叫搞副業。也許大家都覺得,農民就應該在農村好好種地,種地才是自己的主業,外出打工討生活自然就是副業了。

聽說劉穎也來這個城市,主動找到劉穎借給她十五元錢。

陳學軍是跟著父親在這個城市拉著架子車收破爛的,聽說生意還不錯。

陳學軍上學的時候話不多,沒想到在城市幾年的鍛煉讓他變成了一個十足的話癆。

幾個同學見麵,就聽他一個人在口若懸河誇誇其談,別人都插不上話。

說的最多的也就是收破爛的過程,在東家收的時候主人難纏,西家收的時候主人好說話。總之就是忙忙碌碌下來一天也能掙個塊八毛的,養活他們爺倆是一點問題沒有。陳學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政策越來越好,隻要勤快肯吃苦,就不會餓肚子,也能過上好日子。城裏遍地是黃金,就看你肯不肯彎下腰去撿。”

劉穎想在這個城市闖蕩,做點小生意養活自己,需要本錢,能借錢的同學自然是非陳學軍莫屬了。

就在劉穎猶豫要怎麼開口借錢的時候,陳學軍像看透了她的心思一樣主動開口了:“我這兜裏就裝了十五元錢,你先拿著,不夠的話我過兩天再給你送過來點。”

十五元對當時的劉穎來說已經是巨款了。紅著臉說了一遍又一遍的謝謝之後,從陳學軍手裏接過來十五張一塊一塊的票子,這十五張一塊的票子放到一起也是厚厚的一摞,沉甸甸的。

第二天,劉穎就跟著李玉華來到蔬菜批發市場。打菜,講價錢一係列的動作都是李玉華幫忙完成的。在市場賣菜的時候也是李玉華幫忙過秤、算賬,一天下來,除了給自由市場交管理費、吃飯之外還掙了兩塊錢。這讓劉穎有點激動。

劉穎算著這麼下去,很快就能還上借陳學軍的十五元錢。也能負擔李玉華的房費了,興奮的一晚上都沒有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