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原本也與佛陀一般能夠包容一切。我們的心原本是何等寶貴、何等寬大啊!我們的心好像太陽、月亮,可以照破黑暗;我們的心好像田地,可以滋長善根,種植功德;我們的心好像明鏡,可以洞察萬象,映現一切;我們的心又如大海一般,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寶藏。
——星雲大師
1.天地隻在心間,心寬天地闊
心寬,天地就寬。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隻有在寬容的世界裏,人才能奏出和諧的生命之歌!
人在社會生存,難免會有心存偏見,讓偏見蒙蔽自己的時候,要想根除偏見,就要首先根除狹隘的思想。隻有遠離偏見,才有人與內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
清代中期,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京城,要張英出麵幹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做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人生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所走過的路,所經曆過的事都是沒有辦法去改變。唯有能改變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以一顆寬容之心來對待所經曆過的人和事。有一句話:上天是很公平的,給了你美貌,也給了他人才智。人生苦短,不要與生活計較,不要看重得失。得與失隻是一個過程,隻是生活的一種態度。如果你在乎了,就會得到和失去;如果你看淡了,心寬了,就沒有得到與失去。
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經曆太多的挫折,走了太遠的路,人的心靈和身體都有許多灰塵,這時候,我們就應該學會自己打掃,拂去塵埃,放寬心態,使黯然失色的心靈閃光,使自己煥然一新。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畢竟今天會過去,明天又是嶄新的一天。如果緊緊抓住不快樂的理由,無視快樂的理由,心永遠放不開,我們的心就不會感到舒服。因此我們要學會寬容,學會放下,分享別人的快樂,心有多寬,天地就有多寬。
人生在世,會遇到各種紛繁蕪雜的問題,怎麼樣來處理這些問題,這才真是個問題。一個人最可憐的是無知,最可悲的是淺薄,最可貴的就是有一顆寬容的心。雨果曾說過,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襟。一顆寬容的心,需要的就是寬廣的胸襟。寬容是人生的大智慧,能夠修身養性,安身立命。
一個人含冤入獄,他的牢房特別的狹小,住在裏麵很拘束,不自在又不能自由的活動,加上又是含冤的,他的內心充滿了憤恨與不平,倍感委屈和難過,覺得住在這麼一小間牢房裏簡直就是人間煉獄,他每天就這麼怨天尤人憤憤不平地過著,每天都讓他覺得是一種折磨,他也每天不停地在抱怨命運對他的不公。有一天,這間小小的牢房裏飛來一隻蒼蠅,嗡嗡叫個不停,到處亂飛亂撞,他想:我已經夠心煩的了,再加上這隻討厭的蒼蠅,實在是一分鍾都難呆下去,所以,他要把這隻蒼蠅捉住扔出去。他小心翼翼地去抓蒼蠅,無奈蒼蠅太靈敏,他費盡心機都沒能抓住,他不由得感歎,自己的牢房真不小 ,居然連一隻蒼蠅都抓不到,可見這裏蠻大的嘛。也由此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天地寬啊。胸襟寬闊的人,縱然住在一個狹小的牢房裏,亦能轉境,把小小牢房變成大千世界;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裏,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心如意,所以啊,我們不要計較環境的好與壞,而是要注意內心的力量與寬容。
寬容是一種理性,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和氣度,寬容是一種智慧,反映一個人駕馭局麵的能力,寬容是一門學問,會寬容的人也會生活,懂得寬容的人,也就懂得了快樂。帶著一種寬容的心態去生活,心會寬了,天地也會大了,心寬了,就會讓很多事情變得簡單而輕鬆。
2.世人紛擾為利,我自寬心自持
每一個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如果你感歎心太累,那麼一定是你自己讓自己的心追逐於名利。“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何必做一個自築名利牢獄的庸人呢?跳出來吧,管他世人紛紛擾擾追尋名利,我自寬心自持。
拋棄名利,寬心自待的重要一點是來自於心態的平和,因為心態平和的人能把事情看開、看淡。因為大多時候,不是外界的名利束縛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將我們自己框死。所以,要善於解放自己的心靈,讓自己跳出名利的圈子,從而使心境恬靜一點、灑脫一點。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啊!”小和尚說。
師父揮揮手說:“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道。“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小和尚撒完種子後,發現飛來幾隻小鳥啄食他剛撤下的種子。“要命了!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要命。“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大喊:“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衝走了!”“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了。原本枯黃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小草苗。一些原來沒有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點頭:“隨喜!”
“隨時、隨性、隨遇、隨緣”概括了人生中多少自然規律,多少人生智慧!一切自然隨意,不為名利所擾,人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東西可以讓你寢食難安、愁眉不展。
有一天,煩惱的少年來到一個山腳下。隻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逍遙自在。
煩惱的少年看到了很是奇怪,走上前去詢問:“你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解脫煩惱?嘻嘻!你學我吧,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牧童說。
煩惱的少年試了一下,沒什麼改變,他還是不快樂。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走啊走啊,不知不覺間來到河邊。岸上垂柳成蔭,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手持一根釣魚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煩惱的少年又走上前去問老翁:“老翁,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老翁看了一眼煩惱的少年,慢聲慢氣地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煩惱的少年試了試,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路遇兩位在路邊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們怡然自得,煩惱的少年又走上前去尋求解脫之法。
“喔,可憐的孩子,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麵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個靈台洞,洞內有一位老人,他會教給你解脫之法的。”老人們一邊說,一邊下著棋。
煩惱的少年謝過下棋的老者,繼續向前走。
到了方寸山靈台洞,果然見一長髯老者獨坐其中。
煩惱的少年長揖一禮,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著摸摸長髯,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對對對!懇請前輩不吝賜教,指點迷津。”煩惱的少年說。
老人答道:“請回答我的提問。”
“有誰捆住你了麼?”老人問。
“……沒有。”煩惱的少年先是愕然,爾後回答。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老人說完,摸著長髯,大笑而去。
煩惱的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沒有任何人捆住自己,我又何須尋找解脫之法呢?我這不是自尋煩惱,自己捆住自己了嗎?
人們看慣了日升月落,春秋更替,習慣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現象,卻很難看淡人間的悲歡離合、情仇恩怨,更難將傷心難過看得風輕雲淡。也許我們無法選擇人生的際遇,我們無法改變周圍的人和事,我們也無法讓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不再去追求名和利,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平淡的看待紛紛擾擾的名和利,放寬心態麵對人生的種種經曆。
3.人生最大的悲傷之源就是“看不開”
痛苦的根原在於看不開,看不開就會舍不得放棄,舍不得放棄過去的,舍不得放棄失去的,舍不得放棄遠去的,久久的沉浸於其中無法擺脫,正是這種看不開造就了人生的悲傷,看不開是人生的悲傷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