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本畯
屠本畯字田叔,號豳叟。浙江鄞縣(今寧波)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海洋動物學、植物學。
屠本畯出身於書香門第。曾以父蔭任太常寺典薄、禮部郎中、兩淮運司同知,後移福建任鹽運司同知。他鄙視名利,廉潔白持,好讀書,到老仍勤學不輟。屠本畯曾說:“吾於書饑以當食,渴以當飲,欠身以當枕蓆,愁及以當鼓吹。”
明中葉以後,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影響,中國有一些知識分子,由於深入實際考察和研究,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較重大的成就。屠本畯就是其中之一。他通過調查研究,著有《閩中海錯疏》、《海味索引》、《閩中荔枝譜》、《野菜箋》、《離騷草木疏補》等書。內容涉及植物、動物、園藝等廣闊領域。
《閩中海錯疏》主要記載福建沿海一帶的海產動物,是中國早的海產動物誌。有《藝海珠塵》本、《學津討源》本、《珠叢別錄》本、《明辨齋》本、《叢書集成》本,福建省圖書館藏有《萬曆刻本》,《海味索引》記載海產動物16種,它是作者為訂正張九峻為海味作讚、頌、銘、解16品中的錯誤而作的,內容不及《閩中海錯疏》所記的豐富,有《說郛續本》。《野菜箋》1卷,記載屠本畯家鄉四明(今浙江寧波)的野生植物。《閩中荔枝譜》見《千頃堂書目》著錄,作8卷。此書也是屠本畯在福建做官時寫的,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藏有此書的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其書名是《閩中荔枝通譜》,全書為4卷,並附蔡襄《荔枝譜》l卷,徐(火勃)《荔校譜》3卷,合為8卷。《閩中荔枝譜》主要記載福建地區荔枝品種、習性以及栽培和加工等。
屠本酸的代表著《閩中海錯疏》是作者入閩之後;應太常少卿餘寅之請撰寫的,成書於明萬曆丙申(1596)。全書分為3卷,上、中兩卷為鱗部,下卷為介部,又有自序和附錄各一篇。此書共記載福建沿海海產動物200多種(包括少數淡水種類),以海產經濟魚類為主,有中國著名的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4大海產珍品,以及馳名的對蝦、鰣、鰳、(魚祭)(中華青鱗魚)等海產動物。《閩中海錯疏》記載的魚類除同種異名外,計有鯽魚、真鯛、方頭魚、鯔魚等80多種,分別屬於鯉科、鯛科、鯧科40個科,及鯉形目、鱸形目、鯔形目等20個目。所記載的兩棲類動物有蟾蜍(黑眶蟾蜍)、雨蛙(中國雨蛙)、蝦蟆(澤蛙)、水雞(虎紋蛙)、石鱗(棘胸蛙)、黃(魚甲)(沼蛙)等10種,分屬於蟾蜍科、雨蛙科、蛙科3科。此外,還記有軟體動物的貝類,節肢動物的蝦類,以及少數龜、鱉等,還有福建常見的外省海產燕窩、海粉等。應該指出的是,書中有些記載是前人不曾提到的。如“海膽”一名,過去曾被認為來自日本,其實日本是引自此書。鰮(一種名貴的金色小沙丁魚),明以前不見於記載,屠本畯卻對它作了描述。福建地處浙粵之間,有些海產動物是相似的,所以屠本畯對福建海產動物的描述,多用浙東沿海所產的加以比較,因此,《閩中海錯疏》可視為中國早期的海產動物
誌或海產動物專著。屠本畯通過對海產動物的研究,獲得了許多海洋動物形態生態知識。例如,他形象地描述方頭(方頭魚)頭略呈方形;虎鯊(狹紋虎海鮮鯊)頭目凹而身有虎紋的形態特點;對過臘(真鯛)、珠暑蚶(橄欖蚶)、絲蚶(結蚶)等海產動物形態的描述也很具體。根據所描述的特點可以鑒定到種。與福建地區現生種類基本相符。在生態習性方麵,屠本畯明確記載了泥螺的生長、繁殖情況,“春三月初生,極細如米,殼軟,味美。至四月初旬稍大,至五月肉大,脂膏滿腹。以梅雨中取者為梅螺,可久藏,酒浸一兩宿,膏溢殼外,瑩若水晶。秋月取者,肉硬膏少,味不及春”。據張璽說,
這種貝類動物7—9月產卵,秋後所采是產過卵的個體,所以肉硬盲少,味不及春。當年孵出的螺個體小,肉眼不易看見,第二年春季長到穀粒大小,到5—6月開始繁殖。從屠本畯對泥螺自然繁殖的描述來看,反映出他對泥螺的生態習性已有消晰的認識。他還觀察到好魚(棱鯔)在深冬時卵巢和精巢充滿腹腔,以及性腺成熟和產卵。到春天好(魚子)魚排精產卵後,即體瘦而無味。這種對(魚子)魚生殖期的認識,在養細業上有參考價值。對過臘的食性、冬季入港和第二年春天出海的洄遊規律的記載和認識,與現今福建地區過臘的漁期相會。書中對某些海產動物的內部器官也有敘述。如指出“(魚章)魚腹內有黃褐色質(肝髒),有卵黃,有黑如烏鰂墨(墨囊),有白粒如大麥(卵)”。以上都說明在l6世紀時,中國人對海洋動物的觀察和認識已達到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