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屾

楊屾字雙山。陝西興平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說乾隆五十九年)卒。農學。

楊屾為一介布衣,《清史稿》無傳,《續修陝西通誌》和《重修興平縣誌》等著重記述他在家鄉推廣桑蠶及其學術上的成就,較少涉及其他方麵。故其家庭情況知之甚少。楊屾少年時,正值明、清之際的哲學家,與孫奇逢、黃宗裁並稱“三大儒”的李頤(字中字,號二曲)主講關中學院。他就去周至拜師門下,頗得其師理學心傳,尤其是李頤重視實學和“經世宰物以為用”的見解對他深有影響。

楊屾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鄉設館教學,致力農桑,從事著述度過的。劉芳《豳風廣義序》說:“雙山楊子……賦資聰慧,才略性成,自髫年即拋時文,矢誌經濟,博學好問,凡天文、音律、醫、政治,靡不備覽。”楊屾生活的時代,正當清王朝康熙、雍正和乾隆的所謂“盛世”年間。這時,清王朝政權已基本鞏固,專製統治處於相對穩定階段,對知識分子實行高壓和籠絡的兩手政策。在大興文字獄的同時,又大力提倡科舉考試,因而大多數知識分子都熱衷於鑽研如何做好“八股”時文,通過科舉考試,以進入仕途。楊屾卻與當時很多知識分子所走的道路不同,矢誌於“經世致用”之學。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探索自然與人生,研究倫理和實業。楊屾的學術成就,在當世評價即很高。一代關中名土劉古愚(劉光賁)說他的學問可與北宋著名理學家、“關學”的創始人張載媲美;說他注重實際,不拘泥成法,博覽群書,而“不為書所愚”。張元際在《補印知本提綱》中說他做學問“別有心契”,“創造詞義多與前聖未合”,然而“其書俱從造化定理靠實推求,並非無本之談”。

楊屾設館教學,先後從學弟子達數百人,撰著講學用的講義《知本提綱》,向學生演說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四業”的道理時,強調“夫欲修四業之全,宜先知農務之要”;在《豳風廣義·弁言》中則說:“農書為治平四者之首”。因此,他一生著力於農桑的研究。清初,關中地區既不種棉、麻,也不種桑養蠶,隻種糧食作物。因而這裏的老百姓有食無衣,每年都要賣掉一半以上的口糧到外省去換布,結果是衣食皆缺,生活艱難。楊屾見此情景,思索著要為解決家鄉人們衣著問題,尋找一條新途徑。他曾試種棉和苧麻,但“彈思竭慮,未得其善”。試種雖未成功,但他卻是第一個把棉花引種到陝西西部的人。其後,讀《詩經·豳風·七月》,受到啟發。他認為,《豳風》中所指“豳地”,即邠州(今陝西邠慶)、長武(今陝西三水)等處。古代陝西能夠種桑養蠶,現代也應該能種養。於是決心要重興“邠風”,恢複陝西的蠶桑事業。他根據曆史和事實,強調農桑並重和南北各地都宜栽桑養蠶,並博考各種蠶書,博采眾長,又訪問各地栽桑養蠶的經驗,親自試驗,尋找出了在陝西行之有效的方法。並將積累了l3年的經驗,寫出了一本蠶桑專書——《豳風廣義》。興平、周至、戶縣一帶的鄉民,互相仿效傳習,都大獲其利,但省縣當局對此事置若罔聞。為了在更大範圍內較快地推廣發展蠶桑,乾隆六年(1741),他上條陳給當時陝西布政使帥念祖,請求由省府出麵倡導,又把《豳風廣義》一並附上。楊屾在條陳中,不僅從曆史到現實陳述了推廣桑蠶的利益,可以“廣開財源,以佐積貯,裕國輔治,以厚民生”等,而且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推廣蠶桑“八策”,建議用“規勸”和“課稅”的辦法鞏固發展蠶桑業;要有賞有罰,凡栽桑百棵以上者可以得不同等級獎勵。至於桑籽、樹苗、灌溉等重要措施,官府也要有統一籌劃,與民方便。楊屾的條陳得到帥念祖的支持。下令各府、州、縣大力推廣蠶桑。不到10年,陝西關中、陝南,甚至陝北很多地方蠶業很快發展起來。為加

強蠶桑業,在省城和鳳翔、三原等地區還設立了蠶局和蠶館,負責推廣和作具體的技術指導。雍正三年(1725)的春天,有一次他出遊終南山,“見檞橡滿坡,知其有用,特買沂水(今山東境內)繭種,令布其間”,也取得了成功。柞蠶首次開始在關中地區大量放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