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個叫波爾多的地方,也盛產葡萄。葡萄開花、坐果的時候這裏也遭到黴菌病的襲擊,正當人們以為今年的勞動付之東流時,偏巧這裏出現了奇跡,一個靠近路旁的葡萄園卻意外地沒有受到一點損失,葡萄的長勢極其良好。

為什麼這裏獨不遭災呢?這件奇跡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向各地。

一天,波爾多大學的植物學教授米亞盧德的朋友聽到了這個驚人的消息,他認為這個奇跡裏一定包含著一個科學的秘密,他想到了他的朋友米盧德教授正在研究這方麵的問題,於上他乘上了馬車,匆匆地來到米亞盧德的家裏,他一下子衝開了實驗室的大門,大聲喊道:“米亞盧德,一個好消息!”正聚精會神工作的米亞盧德被嚇了一跳。

“什麼消息?”米亞盧德隻好放下手中的工作。

一輛馬車載著米亞盧德和朋友,來到波爾多城的這個果園,園主熱情地接待了他們。

“先生您是怎樣使這塊葡萄園沒有遭災呢?”

“這個……這個……”感到茫然的園主回答不上來,其實這家果農,何嚐不是在祈禱中等待著上天的保佑,這件事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教授們觀察了土地、水源、環境,這些可能會影響這個奇跡,但是在觀察時,並沒有發現什麼特殊的地方。最後園主談到了在葡萄上噴過石灰水和硫酸銅混合液的事。

原來,波爾多城是交通要道,過路的人對於引人垂涎的大粒葡萄不免要順手摘食,所以平時損失很大。

這家園主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每年都要用石灰水粉刷葡萄架並用硫酸銅來噴灑以防害蟲。這兩種東西都有一股怪味,一天他靈機一動,心想如果把剩下的石灰水和硫酸銅混和在一起噴到葡萄上,個個葡萄變得不白不藍,極其難看,又有一股怪味,大概就不會有人來偷吃了,打這以後,葡萄就沒有丟過一粒,同時也沒有遭到蟲害。

米亞盧德以科學家特有的敏感,他把石灰和硫酸銅按不同的比例混合,經過不斷的試驗選定出最佳方案,在1882的,終於找到了防治黴菌病的方法。最後以這個城市波爾多來命名叫波爾多液。

捕魚技術

由於越來越多的尖端技術的應用,特別是涉及探測、捕撈和貯藏的尖端技術的應用,使世界上的海洋漁業戰後有了很大的發展。這些技術大半是從外界引進的,而不是在漁業內部產生的;它們在漁業的環境內逐漸發展起來,但不是起源於漁業。實際上,漁業實踐一直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技術革新和新材料的出現大大地提高了捕撈能力和建造各種現代化漁船的能力。其結果,便是許多種魚受到過分的捕撈或受到過分捕撈的威脅。金槍魚(最普通的食物源之一)在若幹海域受到嚴重的威脅。鱈、黑線鱈、大比目魚和大馬哈魚已經減少。藍鯨已經被捕到涉臨絕滅的境地。

捕魚是人類開發海洋的最古老的方式。可是要經濟地使用現代化的捕魚船,必須在捕魚工具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找到大量的魚群。因此,最現代化的捕魚船都裝備有某種探測魚群的係統,通常是聲納。所有的聲納係統都是按這樣一個基本原理工作的:發出的聲信號向海底傳播或向船的前方傳播,在傳播途中遇到障礙便反射回來,再記錄和顯示反射的聲信號。從發出信號到信號返回的時間間隔,可以算出從漁船到障礙物之間的距離,在捕魚的情況下,則是從漁船到魚群之間的距離。現在人們正在設計有多種用途的聲納係統,能用以發現魚群、估計魚群和追蹤海麵的大魚群。丹麥、德國、日本、挪威、蘇聯、瑞典、和美國等,正在回聲測深儀和戰時潛艇探測係統的基礎上研製新型的探測係統。現在的漁船船長,不用聚精會神地等待熟悉的魚群信號,他可以通過解釋聲納和其它儀器的記錄的方式來顯示他的技術。

漁業中的電子學革命不限於聲納等儀器的采用。大型的捕魚船隊,還能通過用計算機快速處理漁業資料和氣象資料獲得不少好處。例如,日本為自己的漁船提供預報或情報,使漁民們知道魚群出現的情況。預報基於調查船和漁船在各個漁場獲得的情報。由於采用了現代的航海係統,甚至屬於公海的產魚海域都可以區劃出來。實際上,某些漁船上的大量的航海儀器和設備,使人們懷疑這些船隻不是在於捕魚的工作,而在幹其它什麼勾當。當然,這種懷疑往往不是沒有道理的:一個大型的捕魚船隊,天線林立,且有航海設備,很可能是進行了巧妙偽裝的軍用間諜船。

雖然發生了電子學革命,但是大量捕撈所采用的實際技術,在數百年內,至少也是在數十年內,在許多方麵一直沒有什麼變化。最古老的有組織的捕魚技術之一是捕鯡魚的技術,關於英國捕鯡魚的技術可以追溯到薩克遜時代。這種技術使用的主要工具,是一種稱為流網的刺網。這種網由若幹段組成,張開長達三英裏左右,放到水麵像一個巨大的球網。網一旦張開,漁船便隨風飄流,等待夜幕降臨,鯡魚浮到水麵來覓食。這種網不會把魚群嚇跑;鯡魚在碰到網時便企圖穿過去。但是網眼很小,隻有小魚才能穿過去,大魚便被攔住了。被攔住的鯡魚向後回遊,企圖逃出網去,結果就會被刺網捕住。黎明時分收網。被捉住的鯡魚可能成千上萬,吊上甲板時活蹦亂跳,銀光閃閃。

多年來,用拖拉大圍網捕魚也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在使用這種技術時,漁民們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努力把魚群圍起來。在漁船放出漁網包圍魚群時,把拖拉大圍網的一端係在一個浮筒上。待漁網的另一端繞回到浮筒時,便把兩端合攏來,開始收網。收攏穿過網邊環扣的絞船索便可收攏拖拉網。網收攏回,魚群被集中在盆子一樣的網裏。把網拖攏時,網裏的魚沿著船舷不住的跳躍。這時便用唧筒把魚抽起來裝進艙裏,如果碰到大魚,就用網打起來。如果你腦子裏記住這樣一點,有的大拖網大到能把聖保羅教堂圍起來,一網就能打400噸魚,這樣操作的原因就好理解了。

漁業發展的最近階段的特點,是用拖網捕魚法追逐魚群。最初的拖網很笨拙,網底有一根沉重的梁使網保持張開狀態。拖網的網口有一個框子,框子用帶有金屬滑行裝置的邊件做成,金屬滑行裝置宛如平底雪橇,幫助沉重的拖網在海底拖動。十九世紀采了網板,在拖網設計上出現了突破。拖網的每一邊都有一個網板,在水中拖動時,網板便四處散開,將網口張開。這樣,就用不著繃拖網的梁了。

網板的確切來源尚不清楚。據信,一個叫馬斯格霍夫的愛爾蘭人,在1860至1885年期間曾用網板作過實驗。這種網板的使用,肯定是從愛爾蘭和英國的漁民傳到歐洲的,然後再傳到世界上更遠的地方。到1905年,日本漁民也開始用網板了。

最初,網板是係在網口邊的條帶上;這種條帶,原來是通過把魚彙集到網口的方式幫助把拖網張開。既然網板能使拖網張得更開,條帶就可以去掉了。實際上,網板根本不必直接係在拖網上,維格內龍—達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證明了這一點。V—D型拖網在網和網板之間有很長的鐵索,可以使網口張得很開。從那以來,許多漁網設計人員都利用了這個原理。現在,拖網的式樣多得不勝枚舉,人們還在設計新式的拖網,特別是用於中部水層和海麵的拖網。不在海底拖行的拖網通常有一個方口。有些拖網的底部是突出的,以免魚從下麵潛逃;有的拖網有浮筒和水翼,使其能保持在一定的位置;而大多數拖網都有特別設計的網板,使拖網的網口保持張開狀態。

在不能使用漁網時,職業漁民們便轉而采用人們消遣時采用的漁具——漁鉤和漁線。這種技術,至少跟一種捕金槍魚的方法沒有多大差別。在測定出有金槍魚群的地方,當金槍魚冒出水麵時,捕金槍魚的漁船便悄悄地接近魚群,從一個專門設計的屋子拋出活的魚餌。與此同時,捕魚船開始衝水,借以掩蔽自己和引誘金槍魚吃食。吃食的金槍魚,見著旋水裏來的飄忽來去的東西就吃,甚至沒有穿魚餌的發亮的光漁鉤也吃。在甲板上工作的漁民們,從兩邊的甲板放下小船,小船迅速地放出釣魚線。他們使用沒有倒鉤的漁鉤。一旦金槍魚上鉤,馬上就把它拽起來拖到船上,魚自己就蹦脫鉤了,然後迅速地將鉤扔回到水裏。

漁鉤和漁線也用來釣深水中的某些魚。在一根長長的漁線上栓上五百來個漁鉤(都有倒鉤),每個漁鉤上都穿上魚餌,以引誘饑餓的鱈或裏線鱈。待漁線一下到水中,便將上端係在一個標識浮標上,漁船便繼續向前移動,繼續下線。在向水裏下線時裝釣餌可能是一種危險的活計。某些長的標識浮標上還裝有轉筒,漁線的分支線從轉筒垂下,以便在慢慢地放線時魚容易上鉤。

目前除了發展傳統的捕魚技術外,還在研究一些新的捕魚技術(有的基於現有的技術)。例如,美國全國海洋漁業服務局正在試驗一種電氣化的小蝦拖網。這種拖網向海底發出一種短的電脈衝,足以迫使小蝦從泥洞裏跑出來。美國科學家甚至研究出了需要何種強度和頻率的電刺激,才能使甲殼動物遊到適當的高度,便於用拖網以一種特定的速度捕撈。美國在其它捕魚實驗中還采用水下燈光引誘和空吸泵。最初是采用這種技術捕捉小甲殼動物來供實驗室養深海魚類的幼體。可是俄國人以一種完全不同的規模進行實驗。捕捉在南冰洋的水域裏大量繁殖的磷蝦(一種大的象蝦的甲殼動物)。一艘調查船上裝備的一個漏鬥形的網在水中從磷蝦群裏拖過。為了使捕撈能連續不斷,在拖網的尾部接上了一個泵,把網到的魚源源不斷地送到漁船上。最近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漁業技術,其中包括孵化技術、養魚技術到建設適合的封閉式漁場或海洋場的技術。

沒有漁船上的相應改進,近來在漁網和其它漁具方麵的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傳統的捕魚技術在某些方麵已經發生了徹底的變革。一個良好的例子是是普雷提克於1955年發明的捕魚滑車。這個美國人跟西雅圖海洋建設與設計公司一起,為捕捉當地產的鮭魚的大型拖網船製造出了一種滑車。普雷提克捕魚滑車拉網繩,還能用它把整個漁網拉起來。普雷提克捕魚滑車非常成功,剛一研製出來,就在美國捕金槍魚的漁船上安裝上了。在十二年內,全世界的漁船上就安裝了7000多個捕魚滑車。在從1953年算起的十年之內,秘魯的漁業發生了奇跡般的發展,捕魚量增加了五倍。之所以有這樣的增長,跟使用捕魚滑車不無關係。捕魚滑車對歐洲的漁業也有影響。挪威建造了500多艘圍網船,全都安裝了捕魚滑車,致使它現在的捕魚量居歐洲之冠。

現代的大規模捕撈普遍采用機械操作、船上加工自動化,在大型拖網漁船上更是如此。這種情況對漁船設計(尾拖網船的設計)的改進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顧名思義,尾拖網船是在船尾進行拖網操作,而不是象傳統的拖網船那樣在船的兩側進行拖網作業。這種新想法來自英國利思的克裏斯琴·薩爾維森公司的捕鯨作業。麵臨捕鯨業的衰落,這個公司決定試一試能否把在捕捉和加工這種巨大的哺乳動物(鯨)時獲得的經驗用在漁業上。他們的第一艘尾拖網船“費爾特裏號”於1954年投入使用。它有象鯨加工船那樣的船尾滑行台,還有象鯨加工船那樣的加工機械。“費爾特裏號”是世界上第一艘尾拖網船。但是,這類尾拖網船並非都能加工。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現了一種較小的拖網船,這種船沒有船尾滑行台,但都有個旋轉構架。

大型加工拖網船是大規模漁業的一支新軍,它能在離國內港口很遠的捕魚現場加工。在這方麵,蘇聯漁船是一個最好的範例。它們在南北美洲、非洲和亞洲的許多漁場捕魚。這些漁船中有側拖網船和尾拖網船,然而迄今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加工拖網船。加工拖網船排水量約為3200噸,300英尺長,能夠把捕獲的魚加工到隻剩下最後的殘渣。這些船的甲板下麵有完全自動化的生產線,可將魚切片、包裝和冰凍起來。不能吃的魚皮、魚骨和骨髒就拿來做魚食和煉油,沒有一樣東西是廢物。這些漁船偶爾才回一次後方基地。補給船把工作人員和給養運去,運回倒休的工作人員、一包一包的冰凍魚、一袋一袋的冰凍魚肉和一桶一桶的魚油。最後還要講一下,蘇聯漁船還有浮動的魚類加工廠。這些加工廠起著旗艦的作用,多達150艘的漁船(其中包括多到十艘的加工船)都得聽它的“調遣”。

東方集團國家和日本的遊動捕魚船隊的巨大捕撈能力使人們意識到,必須有保留、有控製地開業漁業資源——這是發展漁業技術應遵循的原則。沒有適當的管理,捕魚技術的發展反而會導致漁業的衰落。目前的漁業是很賺錢的。也許很少有人知道:全世界捕捉的魚的價值,超過了開發近海油田所獲得的石油的價值。另一方麵,當現有的漁場變得產量不高或無利可圖時,昂貴的漁船和漁具就要用到新地方去—這樣的時候很快就會到來。沿海國家要求擴大海洋經濟區的呼聲日益高漲,這就是人們認識到魚是有限資源的跡象。沿海國家不再願意讓其它國家的漁船來捕撈寶貴的易接近的魚群。越來越需要新技術來把深海魚類及遠離陸地的魚群引誘到漁民所能捕撈的地方。需要新的方法來加工和保存各種各樣的魚。關於捕魚技術的史話到此並未終結。

“奇跡”水稻

“奇跡”,肖伯納寫道,“是能使人們信服的任何東西。”而象IR—8號、BPI—76號、C—18號和其它的所謂“奇跡”稻品種,是否真的使人們那麼信服呢?我看是值得商榷的。消費者者不喜歡“奇跡”稻,因為它味道平淡,做成的米飯不軟和。貧窮的農民不喜歡它,因為它需要現代化的栽培技術。營養學家們貶低“奇跡”稻,說它不如傳統的優良品種營養價值高。而保健食物的支持者遲遲不睬它,因為這種雜交品種需要大量的化肥才能生長得好。可是另一方麵,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卻認為,迄今已經出現若幹年的矮株高產水稻,對亞洲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福音。許多專家(特別是經濟學專家)也同意這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