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改變想法,你便能立即改變周圍的環境。改變磁鐵的極性,它便會馬上自動地改變周圍的磁場。但是,如果在好與壞之間來回搖擺,就會失去已經得到的東西,產生不穩定、不幸福的後果。
如果到現在你還不想改善自己在生活中的現狀,最好馬上停止閱讀,把這本書燒掉算了。但是,如果取得成功的新打算點燃了你的熊熊欲火——那麼我敢向你保證:你已經踏上了前進的道路。
有幾種人會帶著“精神挑釁”的態度,閱讀類似於本書的書籍(也許他們讀過《信念》以及類似圖書)。他們當中許多人對各種“主義”都略知一二,對印度哲學流派有過深入鑽研。他們企圖通過時尚飲食、各種形式的自我否定、性的升華以及類似其他東西賦予精神以意義。他們將自己置身於“實用主義哲學”、一元論和占星術之中。應該學會的一切,他們都已掌握,然而,仍然沒有任何力量幫助他們。
這些人著書立說發表言論,語調中頗有譏諷之意:“我對玄學作了研究,卻幾乎沒有得到成果,這可不是我的錯,因為我算得上一個好學生、一個睿智者,而且對玄學原則理解得也非常透徹。我很抱歉同時也很失望地說:我並沒有從閣下作品介紹的方法中取得任何效果”
這裏麵的話沒有一句是我的,我不過直接引用了許多“好心人”寫來的信件中某一封中的話。這些“好心人”試遍了各種著作、教義、哲學、“主義”和玄學,一會兒這一種,一會兒那一種,而且處處淺嚐輒止,以證明其中的原則對他們根本不管用!他們特別渴望得到幫助,但是他們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卻讓他們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從智力上看,他們超越了所研究的一切理論;他們總在告訴自己“這對我不管用”,哪怕在閱讀已經讓成千上萬人創造奇跡的某種暗示手段或思考技巧時也是如此。這些人是完美主義者,總在吹毛求疵,尋找萬物中的缺點、矛盾和錯誤,而不是尋找可用於解決自身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走出不幸生活環境的、建設性的、有效的一致點。於是,這些男女身上就會潛意識地出現某種情況,使他們企圖保持對自己、對他人所持的“問題兒童”的印象。這種方式能使他們引起別人注意,沉溺於顧影自憐,甚至讓他們覺得父母或其他人沒有善待他們,或者對他們好得還不夠。為了原諒自己無法像應該做的那樣滿足生活需求,他們堅持研究玄學,以便繼續證明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已經無可救藥。
有一個這種類型的女士向我傾訴道:“我總是接二連三地遭到沉重打擊。我總是不斷嚐試通過玄學和祈禱改變形勢,但都沒有成功。我可以讓形勢朝好的方向轉化,而一切也似乎變得左右逢源。幸福對我已經伸手可及,但在此時卻總會發生什麼事,於是我的生活模式又回到悲慘、單調、荒謬的老路上去,甚至每況愈下。現在,苦惱、災難、不幸和孤獨已經成為我意識中的‘固定想法’。無論我怎麼努力,都無法消除它們!”
當然,像別人看我們那樣看待自己,對我們通過錯誤想法所作的蠢事有一個外部看法和客觀評價,那很困難。這些錯誤想法一直是造成我們不斷吸引不幸環境的原因之一。這位女士還對我說:“你說過,‘人應該始終為別人做點什麼,因為那樣能得到回報。’這話不對。我從小就一直助人為樂,卻沒有誰為我做點什麼。人們總是假借朋友之名闖進我的生活,先是接受,然後利用我的殷勤和慷慨。其實,事實證明,所有這些所謂的朋友都不過是寄生蟲和懶鬼。有句古話叫‘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這比那句‘將麵包扔進水裏,假以時日,它肯定會回到你手上’要正確多了。我這輩子一直將麵包往水裏扔,但到目前為止卻兩手空空。很顯然,有人在麵包回到我手上之前抓住了它。”
你是否看出了她所持的“精神挑釁”態度?你不能蓄意為他人做好事,在做好事時盼著回報,因為這並不是義無反顧的給予。你也不能幫助那些不希望得到幫助的人,他們會怨恨你,而這種怨恨同樣無可厚非。當別人非得對你客客氣氣卻沒有明顯原因時,會引起你的猜疑。你會問自己:“為什麼他們要不厭其煩地做這些事呢?為什麼他們總想讓我蒙受恩惠?他們打算從我身上撈取什麼作為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