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隨緣不懼應變,讓自己明天更美好(2 / 3)

完美是一種妄念,在不可知的領域,追求完美反而會喪失生命的本真。生活本沒有什麼完美可言,又何必苦苦追尋呢?

完美幾乎不可能做到。但是,追求完美就有了目標,有了目標,人生就不再迷茫,可以朝著自己的理想而奮鬥,雖然很難做到完美。或者說,這根本就不可能,但是至少,離完美不遠了,真正的完美根本不存在。

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物,也沒有將凡事都做到絕對完美的。所謂“盡心就意味著完美”是非常有哲理的,做任何事情有疏漏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人的心態,當你多一分滿足,多一分心平氣和,你就已經擁有了一份完美。真正的完美是沒有的,生活中處處都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實的人生,完美隻在理想中存在,我們需要一顆平常心。

從前一個住在深山裏的人家,一個老人和幾個小孩子。他們平平靜靜地生活著,與世無爭,怡然自樂。

日子一天天悠閑地過去了,老人已經是一個白胡子老頭了,他知道自己不久將撒手西去,於是便想找一個接班人來代替他管理這個家業。他決定從平時表現最好的兩個孩子中選一個來接手。

有一天,老和尚便把那兩個孩子叫到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去後山的樹林裏各自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回來給我。”兩個孩子不知道老人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但也隻好領命而去。

兩個孩子走到樹林裏。一個孩子想:這裏的樹葉不計其數,可是每一片樹葉都是獨一無二的呀,那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完美呢?於是望了望,揀了一片完整的、幹幹淨淨的樹葉回去見老人。老人笑而不語。

另一個孩子想,這麼多的樹葉要找一片最完美的,那多困難呀,不過老人交代的事情一定要辦好,可不能隨便找一片葉子回去交差呀!於是便認認真真地找了起來。可是他找了很久,最後卻空著手回去見師傅。老人同樣淡淡地一笑。然後,老人便問那個揀回樹葉的徒弟:你揀回的這片樹葉是最完美的嗎?孩子答道:是的,雖然我並不知道您說的完美到底是怎麼樣的,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樹葉已經算得上最完美了。老人點頭微笑,然後又問那個空手而歸的孩子:你沒有找到嗎?那孩子回答道:我在樹林裏找了很久,可是沒有一片樹葉稱得上最完美呀!

最後,老人將寺院交給了那個揀回樹葉的孩子。

是的,兩個孩子都沒能找回最完美的樹葉,可是第一個孩子卻揀了自己認為的最完美的樹葉交給老人。正如他所想,每一片樹葉都是獨一無二的,那到底怎樣才算是完美呢?其實關鍵就是看自己怎麼認為,而不應該顧及他人心中的定位。如果你認為是最完美的,那他就是最完美的。這一點在老人看來,是一種平常心。老人需要的,就是這一顆平常心啊!

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嚐不是呢?許多人為了追求所謂的完美,付出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可到最後仍然沒有什麼完美。就像那個空手而歸的徒弟一樣,到最後你會發現,為了尋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的機會是多麼的得不償失!

人在世界上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而人生中最難做到的事就是做到完美。可我們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就是因為我們有著這種堅忍不拔,執著和頑強的精神。我們或許不能做到完美,但我們可以追求完美,向完美更進一步。生命的長短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人生追求完美,定能做出一番不平凡的業績,定能體現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追求完美,是人類自身在漸漸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一種天性。如果人隻滿足於現狀,而失去了這種追求,可能生活就沒有那麼多的精彩。我們對事物總要求盡善盡美,願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無縫的地步。

一次,一名將軍觀摩麾下的軍隊的射擊訓練。當他看到士兵射擊訓練的狀況後,曾經是神槍手的將軍看了不滿意,說:“來,我給你們示範示範。”

於是,他端起槍,稍加瞄準,一槍射出。“8環!”傳來了報靶聲。士兵們鴉雀無聲。整個靶場的空氣在瞬間似乎緊縮了一下,畢竟將軍年事已高,偶爾一靶失常也是可以理解的。

將軍不動聲色,隻是瞄準得比第一次仔細了。“啪”地一槍射出,“8環!”那邊又傳來了報靶聲。士兵中已開始有人竊竊私語。

將軍的第三槍、第四槍瞄得時間更長,遺憾的是接連傳來的還是“8環!”士兵們開始騷動了。

第五槍,將軍傾注了更多的時間,終於,他扣動了扳機。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8環!——”

接下來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槍,將軍打得更離譜――連續打出隻有兩環的成績。

於是官兵們在驚訝得同時,開始騷動不安,在理論紛紛之中各種風涼話也開始湧動起來,甚至可以隱隱聽到譏笑聲。將軍依舊一言不發。

但就在這時,一名眼尖的士兵突然失聲叫道:“看呐,將軍的靶眼連起來,不正是一個標準的正五角星嗎?”許久,整個靶場終於爆發除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到今天,誰也不知道當將軍第一槍放出去時,腦子裏是不是想用與眾不同的方式展示一下槍法,也許第一槍本身就是一次失誤。但這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將軍在後麵幾槍徹底拋開了世俗打靶就要10環的標準和規則,而最終的結果比10環更精彩!

人的一生如同將軍打靶一樣。沒有人能夠一生當中按照設想中的目標行事,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按照世俗的標準走對每一步,就像沒有人能夠一輩子每一次都能打中10環一樣。多數的時候,人是在起起落落間實現自己完美的人生結局。生命由通過無數不完美的事件串成的。對於我們而言,重要的不是我們今天是不是打中了那個完美的十環,而是我們是否堅定信念,不輕易放棄,堅實而認真地走好我們每一步,並在沉穩的心態下,不斷修正我們自己的目標與自己所在的航道,隨機應變,最終的結局或許就會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世界上從來沒有絕對的完美,所謂的完美隻是相對的。如果你非要刻意地追求完美,隻能是徒勞無功。上蒼給了你美麗的容貌,也許會奪走你的聰明;給了你富裕的家庭,也許會奪走你的愛情;給了你顯赫的地位,也許會奪走你的親情……有太多追求完美的人,他們似乎不把事情做到完美就不罷休。而這種人到了最後,大多會變成灰心失望的人。因為我們所做的事,本來就不可能有完美。

因為自己得不到完美的結果而產生挫折感,就這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最後讓這個完美主義者意誌消沉,變成一個消極的人,其危害是無窮的。所以,我們應該培養一種“沒有最好,隻好更好”的態度。

這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完美無瑕的,也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支離破碎的。當我們把眼光放在光亮的一麵,我們就能看見光明。

換個思維,天地開闊

快樂的心理方程式就是思維轉變,換一種思維方式,往往能使人豁然開朗,步入新境。這種“思維移項”能使人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創造性思維,其實就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獨辟蹊徑的新思路。一條路走不順暢,可以硬著頭皮走下去;也可以放棄原路,另辟新徑。

哲學家諾賓說,快樂的真諦其實也在於選擇一種合理的思維方式。這位哲學家曾見過一塊招牌:“樂觀者和悲觀者之間的差別十分微妙,樂觀者看到的是甜圈餅,悲觀者看到的是甜圈餅中間的‘洞’。”他認為,人們眼睛看到的往往並非事物的全貌,隻看見自己想尋求的東西。樂觀者和悲觀者各自尋求的東西不同,因而對同樣的事物,就采取了兩種不同的態度。

我們的生活,經常會遇到各種麻煩和困擾,不管是在工作、感情、生活、還是學業上,難免會有不稱心不如意的時候。此時,如果你能換個思維,持積極心態,也許很快就能豁然開朗,然後妥善對待、處理好這些事情,工作順利,心情舒暢。如果思維總是局限在某種抑鬱的情緒裏,總是想不開,越想越氣,自控能力減退,情緒失去控製,言行也就出現反常現象。甚至為了一點小事,大鬧一場,出言不遜,輕則人際關係受損,重則造成很多無法挽回的損失。

塞爾瑪陪伴丈夫駐紮在一個沙漠的陸軍基地裏。丈夫奉命到沙漠裏去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陸軍的小鐵皮房子裏,天氣熱得受不了。在仙人掌的陰影下也有華氏125度。她沒有人可聊天,身邊隻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們不會說英語。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隻有兩行,這兩行信卻永遠留在她的心中,完全改變她的生活:

兩個人從牢中的鐵窗望出去

一個看到泥土,一個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一再讀這封信,覺得非常慚愧。她決定要在沙漠中找到星星。塞爾瑪開始和當地人交朋友,他們的反應使她非常驚奇,她對他們紡織、陶器表示興趣,他們就把最喜歡但舍不得賣給觀光客人的紡織品和陶器送給了她。塞爾瑪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種沙漠植物、物態,又學習有關土撥鼠的知識。她觀看沙漠日落,還尋找到海螺殼是幾萬年前的,這沙漠還是海洋時留下來的……原來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人興奮、流連忘返的奇景。

沙漠沒有改變,印第安人也沒有改變,但是塞爾瑪的思維改變了,心態改變了。一念之差,使她把原先認為惡劣的情況變為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冒險。她為發現新世界而興奮不已,並為此寫了一本書,以《快樂的城堡》為書名出版了。她從自己造的牢房裏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

同一片天地,你想看到泥土還是星星,取決於你自己。你看到了玫瑰的花朵還是看到了它的刺,也取決於你自己。你看到了生活的悲哀還是希望,仍然取決於你自己。與其抱怨泥土,不如欣賞星星的美麗;與其抱怨玫瑰的刺,不如欣賞花朵的豔麗;與其抱怨生活的悲哀,不如懷抱希望生活下去。樂觀地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樂觀地對待你。

在德國,有一個造紙工人在生產紙時,比小心弄錯了配方,生產出了一批不能書寫的廢紙。因而,他被老板解雇。?

正在他灰心喪氣、愁眉不展時,他的一位朋友勸他:“任何事情都有兩麵性,你不妨變換一種思路看看,也許從錯誤中找到有用的東西來。”於是,他發現,這批紙的吸水性能相當好,可以吸幹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接著,他把紙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去賣,竟然十分暢銷。後來,他申請了專利,獨家生產吸水紙發了大財。?

同樣的一件事情,對於不同的人具有完全不同的含義,換句話說,事件本身是不足道的,關鍵在於你如何解讀它,或者說外界發生了什麼都無所謂,你自己的內心才是你最應該關注的。以積極的心態來對待事件的人,總會在事件中看出堅強和智慧,而消極悲觀的人,不管看什麼都是灰暗的。

有一次,某單位請了一位大學教授給全體管理人員講授企業管理的方法。講授之前,教授給我們出了一道有趣的考題:“很遠的地方發現金礦,為了得到金礦,人們蜂擁而去,可一條大江擋住了必經之路,你們會怎麼辦?”有人說繞道走,教授笑而不語,良久,教授嚴肅認真地說:“為什麼非要去淘金,為什麼不可以買一條船搞營運,接送那些淘金的人,這樣可以發財致富!”全場愕然,教授接著說:“人們為了發財,即使票價再貴,也心甘情願買票上船。因為前麵就是誘人的金礦阿!”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對於生活中的許多問題,當我們無所適從時,為什麼不換一種思維呢?轉換思維,會發現天地開闊。是的,在智者眼裏困境往往意味著一個潛在機遇,因為一種問題往往有很多種解決方法。直線思維或者思維固化都是死路一條,曲徑方能通幽處。

這個世界總會有陰暗麵,總有陽光照耀不到的地方。如果我們的眼睛隻盯在黑暗處,抱怨世界的黑暗,那麼,我們將隻會得到黑暗。如果你習慣了在陰影裏看待打量一切,那麼你的心,你的世界會越來越冰冷。其實,隻需要稍稍走出一步,抬起頭,你就會發現太陽在照耀著你,照耀著萬物。

衝破條條框框,勇於嚐試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