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亞萍
1997年9月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發表文章宣傳乒乓國手鄧亞萍,並配發了短評,這在當今的中國體育界可是絕無僅有的。
赤誠女兒心
集奧運會、世乒賽、世界杯賽18個冠軍於一身,共奪得國內外大賽130多枚金牌,在中國運動員中恐怕僅有鄧亞萍一人,這足可稱為奇跡。
多次大賽的關鍵時刻,鄧亞萍總是鬥誌高昂,表現出大無畏的氣概,以咄咄逼人的氣勢壓倒對手。
“祖國母親的乳汁養育了我”
在人生道路上走過24年,鄧亞萍從自己的經曆中漸漸懂得祖國的含義:“代表祖國到世界賽場去拚殺,每當登上冠軍領獎台,聽國歌奏響,看國旗升起,眼裏總是含著激動的淚花。因為沒有祖國和人民的培養,就沒有我的一切。”
小時候,父親鄧大鬆和鄭州乒乓球隊教練李鳳朝帶她練基本功,打下了正手快、反手怪的基礎;河南隊主教練關毅給了她參加全國乒協杯賽的機遇,使她13歲時就能與世界冠軍交手並取勝;中國青年隊教練姚國治與科研人員按張燮林的思路研製出新型長膠,使她的反手球怪上加快,增添了新的威力……
國家女隊主教練張燮林慧眼識人,吸收她進入國家隊,入隊後教技術,更教做人。1988年亞洲杯女單決賽最後關頭,對手打了一個擦邊球,裁判判為出界,她默認了誤判並隨之獲勝。事後,她向教練認錯,向對手、也是隊友的李惠芬賠禮道歉,從此之後她記住並做到了“張導”的教誨,“贏就贏得光彩,輸也輸得大度”。
在隊裏,她多病的身體得到關儼、崔樹清、毛雨生等醫生的細心嗬護,特別是關大夫,不僅治病療傷,還在生活上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一些男選手犧牲自己時間,一心一意給她當陪練……
每當想起這些,她的心裏就湧起一股暖流:“國家在並不寬裕的條件下,給我配備了一個又一個好教練和訓練設施。我們吃的、穿的、用的也幾乎都是國家提供的,是祖國母親的乳汁養育了我。”
“愛國,從一板一球做起”
“愛國、奉獻、團結、拚搏”是中國乒乓球隊的一個口號。鄧亞萍雖然個子矮,卻是行動的巨人。
平時,隊裏規定上午練到11時,她給自己延長到11時45分;下午訓練到6時,她練到6時45分或7時45分;封閉訓練時晚上規定練到9時,她練到11時多。有時食堂為她專設“晚灶”,有時太晚了就泡方便麵充饑。算起來,她每年要比別人多練一個多月。
練全台單麵攻,她腿綁沙袋,麵對兩位男陪練左奔右突,一打就是兩小時。
多球訓練,教練將球連珠炮般打來,她瞪大眼睛,一絲不苟地接球,一口氣打1000多個。張燮林統計,她一天要打1萬多個。
一節訓練課下來,汗水濕透了衣服、鞋襪,有時連地板也浸濕一片,不得不換衣服、鞋襪,甚至換球台再練。
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訓練,傷病是必然的“副產品”。今年征戰第四十四屆世乒賽時,從頸部到
腳,她身體的許多部位都有傷病。為對付腰肌勞損等,不得不係上寬寬的護腰;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忍著,痛得太厲害了打一針封閉;腳底磨出血泡,挑破裹上紗布再上,傷口感染,擠出膿血接著打,每場比賽,她都要緊咬牙關戰勝自我。
鄧亞萍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但我也深深懂得,要在比賽時打敗對手,必須從一板一球做起。隻有腳踏實地,抓牢今天,才能把握明天。”
一點一滴的積累,超人的付出,使高超球藝和有效戰術不斷升華,也使壓倒對手的氣勢漸漸增長。鄧亞萍理所當然地站在乒乓球運動的峰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