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聖潔的穆斯林婚禮(2)(1 / 3)

爺爺說:“我們這輩人受的磨難太大,想法太多,已跟不上當今時代的發展,就看他們年輕人的了。蘇萊曼是個有作為的娃娃,還要老張你多指教。優努斯這輩的幾個娃娃,主要沒有好好上學,文化底子薄,幹事還是毛手毛腳,需要你多方麵幫助,別費了油燈不亮。”

“這些你放心。我本來就是教書育人的,會把他們一個個調教出來的。”張老師很自信。

正說著話,突然來了兩個人,他們說是縣上來的。一個問:“你是張國京老師吧?”張老師回答:“是的,我是張國京。”

“張老師,縣長讓我請你和田大爺二位到縣上開個座談會,車在路邊停著等你們呢。”

“噢,開會?我們去能開什麼會呀!”張老師有點驚訝。

“可能是關於農業發展的會。”來人說。

張老師本不想去,可又一想,正好跟縣長說說自己的想法,這倒是個機會。腦子一轉,隨即答應說:“那行,我們見見縣長也好。”。

來到縣政府辦公室,縣長親自給爺爺和張老師倒了水,客氣地說:“二位辛苦了,非常抱歉,以前沒有善待你們,讓你們受委屈了。”

張老師說:“哪裏哪裏。都是過去的事了,不再提了。”

“好!我就開門見山。這裏在座的都是縣農業部門的負責人。今天的議題是暢談我縣農村工作的大計,想請甜水溝的老者和張老師談談你們的看法。”

張老師說:“聽大家的,我們想多聽聽縣上的意見。”

農業上的一個負責人說:“張老師你就別客氣。我們聽說你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今天主要想聽你們的看法。”

縣長說:“張老師,還是談談你的想法吧。”

張老師推辭不過說:“那我就說說我的想法。

“我這幾年在甜水溝生活、觀察、思考。我覺得我們經過一定的努力,經濟上會有一個長足的發展。首先我認為,南部山區是幹旱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聯合國認為這裏不適合人類生存,但我認為,應該改為這裏不適合糧食生產。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都知道,這裏土地貧瘠,廣種薄收。事實還證明,靠種糧食已不可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國家提出退耕還林,這個提法相當正確,可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據我了解,每年國家投入的植樹資金不少,但收效甚微,農民並不領情,原因在於思想觀念上不到位。有很多地方是政府每年提供大量樹苗,交給農民種植,種活一畝地給發多少糧食,用樹苗換糧食。可你們知道嗎?樹和人一樣,不但要種在地裏,還需要精心養護。農民拿到了糧食,就跟樹木脫離了關係。光有人種,沒有人管,種一批,死一批,年年種,年年死,樹苗都變成了幹柴。這樣,退耕還林就像剛解放時政府提出禁止婦女裹腳,可小腳老太太隻是去掉了裹腳布,小腳依然是小腳。我認為,退耕還林需要在一個‘退’字上下工夫,要大退,不是小退,要退得幹淨、退得徹底,要把靠天吃飯的地全部退出來,靠種地過日子的農民也要退出來。要還林徹底還林,讓有能力的人去承包土地植樹造林,讓企業介入植樹造林,要招商引資植樹造林。我們把土地規劃一下,能種植次生林的就種植次生林,能種植經濟林的就種植經濟林,能種植果樹林的就種植果樹林。特別是要專門開發幾塊山地種速生林,因為速生林是解決造紙木漿的最好原料,一旦開發,就會有巨大的經濟收益。

“甜水溝植樹造林已初具規模,就是分片育林,一包到底,幾十年不變。責任清,任務明,所以成效特別顯著。

“我要說的第二個方麵是:廣開財路,多種經營。可以從養殖業入手,到用樹枝、樹葉,加上種植苜蓿、草,發展養羊、養牛、養家禽,但必須是圈養。

“我要說的第三個方麵的問題是:人才。基層最缺乏的就是專業技術人才。我原來說過,這裏缺水、缺糧、缺柴燒,但都比不過缺人才。我在甜水溝重點培養了幾個人,他們過去不識字,沒文化,但有一顆幹事業的誠心,經過幾年的培養,他們都能獨當一麵。

“至於農民的安置問題,可有多種選擇。也可自家包荒山,也可入股承包,也可以跨行業經營。”張老師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實在無法安置的,縣上……可多種渠道考慮。”

“通過這些方式,大麵積退下來的山梁、坡地招商引資,讓別人去種植,去經營。看起來好像錢讓別人賺走了,其實不然,這裏商機無限。環境改變了,條件改善了,我們可以搞第三產業,發展旅遊業,錢會比現在掙得多,可以說是財源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