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回回娃:一個地震幸存者的故事》終於寫完了,我深深舒了一口氣。

一個人活一輩子不容易,要活得有滋有味就更不容易。

人生百味,體會不同。人活到古稀之年,都喜歡回憶。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那最精彩、最難忘的一幕,都是你親身經曆過的,都是你感觸最深刻的。經曆得越多,感悟得越多,對人生的體會也就越深。

我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寧夏南部山區的隆德縣。在學校裏就知道西海固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是寧夏乃至全國、全世界最貧窮落後的地方之一,所以畢業後我由於怕吃苦,遲遲未去報到。當時想,哪怕在城裏擦皮鞋為生,也比在窮山溝待一輩子強。後來因學校把戶口、檔案全部轉到山區,沒有供應糧吃,才知道不去不行。

在隆德縣我待了七年,大部分時間是充當工作組搞運動。那時,我身穿一件棉卡衣,腳穿一雙球鞋,背上一個黃挎包,手裏拿根打狗棍,翻山越嶺,從這個公社走到那個公社,從這個生產隊走到那個生產隊。走累了,隨便找戶人家,找口水喝,要頓飯吃(大部分是吃山藥蛋和漿水沫糊)。有意無意,我投身到農戶家中,飽受到了農民沒水喝、沒糧吃、沒柴燒的滋味,備嚐到了吃帶皮糧做成沫糊的味道。因為貼近了山區老百姓,融入到山區老百姓之中,親身體驗了在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山裏人的精神狀態,山裏人的心思想法,山裏人的渴求和願望,使我真正感悟到了更多深層次的東西。

時隔三十六年,我到海原山區采風,看到那裏仍是荒山禿嶺,寸草不生,自然災害頻發,連年幹旱,糧食歉收,農民仍然過著貧窮的日子。於是我想,西海固貧窮,自然條件是客觀因素,但更多的是人為造成的。從自然條件看,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西北地區重要水源涵養林基地,總麵積6.78萬公頃,橫跨涇源縣、原州區、隆德縣三縣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從在海原南華山發現的有80多厘米粗的炭化木化石來看,西海固幾千年前都是森林,足以說明曆史上這裏自然條件非常好。

由於人為的破壞,才使西海固變成荒山禿嶺,變成十年九旱,變成災害頻繁,變成貧窮落後的地區的。

我曾經走進過原始森林,那裏林木密不透風,樹冠遮天蔽日,厚厚的落葉鬆軟如棉,空氣清新涼爽宜人。

我曾到過海原一戶農家,家裏有30多畝田,十幾隻羊,還養活不了一家七口人,每年要靠政府救濟。

西海固,1972年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我認為應該改成為不適宜糧食種植的地區。於是我想,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這個提法很切合實際。如果改小流域治理為大流域治理。可以通過吊莊,疏散農業人口,改變農民單一種糧食的傳統觀念,大麵積植樹造林,大力發展經濟林、速生林、果木林,從根本上改變自然環境,西海固是可以徹底甩掉貧困帽子的。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正是因為有這段經曆,讓我有感而發。有了創作的源泉,有了寫書的動力。

《回回娃:一個地震幸存者的故事》這本小說的寫作過程,是我對自己人生的一個重新認識過程。海原大地震,我親自采訪了幾位老人。他們感人的故事給我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書中的每個人都是我認識的或相處過的人。書中的很多事,都是我親身經曆過或聽說過的事。

特別是這幾年,我接觸了幾個西海固的回回娃。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父輩留下的烙印,看到了克己守道的品德,看到了吃苦、耐勞的頑強精神,看到了精明能幹的經濟意識,看到了西海固的未來。我喜歡他們,尊重他們。我們成了忠實的朋友。

寫這本書,想通過震驚世界的海原大地震所發生的一段故事,通過海原的曆史變遷,通過海原人民的現實生活,喚起人們的生存意識、環保意識、前瞻意識。地球隻有一個,我們欠地球的賬太多了,現在該還一還了。隻有瞻前顧後,才能繼往開來。

當然,一本小說能起的作用太微薄了,何況我這本書是一本粗拙之作;但我還是要寫,要呼籲,要呐喊:“重視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

在創作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專家學者、老朋友、老同學以及親友們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他們是:陝西漢中作家劉健、寧夏史學專家賀吉德、寧夏攝影專家劉憲忱、寧夏農業誌編委之一胡亞斌、銀川大學講師張其瑋……他們給了我創作很大的支持,同時海原縣地震局給此書提供了珍貴的地震資料和圖片,海原縣政府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在這裏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寫作水平所限,書中問題自然很多,希望得到更多讀者的批評指正。

納誌祥

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