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開發
當今世界,企業的管理已經開始從過去單純追求產值、增長速度,轉為越來越重視產值、利潤的創造者——人的因素,實施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取得了顯著績效,逐漸使人本管理成為企業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因為它符合時代的潮流,符合管理變革的趨勢,符合企業管理的本質要求。
以人為本:現代管理新趨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現代化管理的新趨勢。
1迎接人本管理的浪潮
當代西方管理理論與管理學派的形成,已經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本世紀初所形成的以泰羅等人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論。泰羅等人倡導的科學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標,在操作規程、工作定額、差別工資製度、職能分工、管理原則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探索,開創了科學管理的新時代。但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認識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經濟人,過分強調物質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機器一樣的工具。第二個階段,是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的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科學側重研究人的需求、行為的動機、人際關係和對人的激勵等,主張通過多種方式激勵人的積極性。第三階段,是戰後出現的以廣泛運用數學方法和計算機為特征的管理科學理論。這一階段,出現了許多新的管理技術,推進了管理手段的現代化與管理方法的現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精確化、科學化水平。但實踐表明,盡管現代管理技術是有效的,卻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的現代化和人員的現代化。
人們曾經預想,新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的大量應用,人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將會下降。但競爭的現實使人逐漸認識到,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的人以及使用產品和服務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階段,或者也可以稱之為管理思想發展的第四階段,對人的認識有了升華。在這一階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資源、最寶貴的財富,提出了個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論,提出了更多依靠員工的自我指導、自我控製以及順應人性的管理等一係列新觀點、新思想,並在實踐中,積極推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說,以人為本的管理,是新階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總之,管理理論的第四階段,是第二、三階段管理理論的延伸與升華,可以歸納為兩大趨勢、兩大特征:一是由行為科學升華為人本管理;二是在管理科學眾多流派基礎上,把係統管理提到新的高度。
未來的社會,是知識經濟社會,高新技術以排山倒海之勢,不斷向社會經濟生活各個領域滲透,把人類生產水平提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工作效率將幾百倍、上千倍的迅猛提高(據前幾年估算,美國擁有的計算機,相當於4000億人的計算工作量,把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00倍)。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看待人的作用,是否還要以人為中心進行管理?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因為任何高新技術,都是由人所創造、所使用並為人服務的,並由此對人的知識、智慧、管理才能和創造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當代和未來的科技戰,實質上是人才戰,知識和人才將大大升值,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地位、價值也必然不斷提高,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對人本管理也將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
2現代管理重在激發人的潛力
企業要實現高產、優質、多品種、低消耗,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就必須不斷挖掘內部潛力。挖掘企業潛力,最根本的是要挖掘人的潛力。充分利用物質資源要靠人;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進行技術改造要靠人;增產節約、開源節流要靠人;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也要靠人;加強基礎管理,企業管理升級同樣離不開人。如果人的潛力不能挖掘,那麼所有的一切都會落空。
(1)人力資源:企業的第一資源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兩類資源:一是物質資源,一是人力資源。我們通常所說的“人、財、物”,“人”即人力資源,“財”和“物”均屬物質資源。
人力資源,也就是勞動力資源。它是由全部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那一部分人口構成的。
在一切資源中,人力資源是最為寶貴的。這是因為,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是首要的生產力,是構成生產力諸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要素。生產的發展歸根到底取決於人的作用的發揮。
人類曆史的發展表明,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越進步、越充分,其他一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就越進步、越充分。作為“資源小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在國民經濟崩潰和資源、資金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能在短期內實現經濟起飛,躍入“經濟大國”的行列,其奧秘就在於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日本官方的白皮書指出:日本經濟高速度增長的原因可以說是戰前積累的知識和技能這樣一些人的因素,這正是過去幾十年教育成果的積累。他們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德魯克說:“企業或事業唯一的真正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做好工作。”正是基於這一認識,所以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都把人力資源稱為“第一資源”。為此人們普遍認為,當今世界的經濟競爭或技術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
(2)人的潛能及其開發
人力資源之所以有待於開發,是因為已經存在著的人力並不等於現實的生產力。不用說,勞動力必須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進行生產。即使在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結合以後,也並不能保證最大限度地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